丽菲亚是一位慈善的老奶奶,她银白的头发,温柔的脸庞,看了一眼就让人觉得舒服。我猜想她一定是那种一辈子都幸福的女人,在亲情友情爱情的滋润下,才会有平和的心,有如此温暖的表情。
然而听了丽菲亚的讲述,我不得不对人生有了新的思索。那是一次老教授的报告会,丽菲亚作为我校唯一的退休教授被邀请,虽然是一位外国人,她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像邻家老奶奶一样亲切。
她胸前别着一朵漂亮的银质胸针,很精美。老人家一上来就问我们:“我的胸针漂亮吗?这是我爱人送给我的。”
我还是被西方人的率真感染了,想来老人一定有一个幸福的家,一群欢快的儿女,只是疑惑,她为什么不远万里,来中国教书呢?
老人后来的讲述让我意外。原来老人家出身于一个有教养且生活富裕的犹太家庭。在她19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位去留学的中国青年。爱情的力量总是让人着迷,丽菲亚老人谈起那时候的爱情,眼睛还放着光芒。后来老人离开了恋恋不舍的家,随爱人来到了还很动荡和贫穷的中国。
老人舍弃了一个家,迎来了一个家,却瞬间要面临分离。老人的爱人是一名飞行员,作为军人,他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丽菲亚老人含泪送别了心上人,把他们的定情信物别在衣服上,一别竟是几十年。
心上人一去就没有再回来。丽菲亚老人说得似乎很轻松:“我那淘气的爱人,竟然迷了路,一直没有找到家。”可是在场的同学都瞬间安静了下来,生离死别竟然被用如此的话语诉说,可是二十几岁的我们已经读懂了其中的艰辛。
老人说,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她就给人家洗衣服,卖花,甚至捡废品。后来靠着犹太人的智慧,她还开过一个小商店。她说:“那个时候,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把家留着,爱人才会重逢。”
看着老人依旧充满希冀的眼神,我们全身冲击着一种别样的力量。
丽菲亚老人用幽默的语调给我们讲,内战的时候,她怎样用自己特殊的身份,结识了一群像自己丈夫那样的爱国青年;在动乱的文革,她被人送到农村劳改的种种趣事。仿佛吃苦的不是她,而只是一个看客,一个洒脱的看客。
我没有见过一个人,以这样的方式诉说那段历史,那段让我们中国人都不忍心回望的历史。
丽菲亚老人在我们的一阵惊叹中,结束了自己的讲述:“我是被赶鸭子上架,来和大家聊天的。有很多中国的伙伴说我是一个苦命的人,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么多年来,不管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我只看见,我爱人送给我的这枚漂亮的胸针,不管在多荒芜的地方都是像花朵一样美丽的。”
也许,被我们日渐淡忘的爱情,真的有一种磨砺,它能让一个背井离乡的女人从少女等到年迈,它能让爱人的眼里把荒芜当成花朵欣赏,能让心中有爱的女人,垂垂暮年依旧如少女般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