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世荣,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是一名艺术生,艺术生怎么了,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
2011年是我人生中不平凡的一年,我亲眼目睹了海豹突击队击杀了本。拉登。相距不到二十米的距离,就在睡梦中他们拿走了他的生命。当然,这只是我编造的。但我真的希望当时我在场,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遭遇了。
2013年才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年,经历了艺考,总觉得自己会考上一个好大学,至少比现在的好那么一点。直到高考结束,才发现,上大学好像是一种奢望。就在我已经做好了远离学校的准备后,一件幸运还是不幸我到现在也搞不明白的事情发生了。没错,这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到了。但是我依然没有动摇,因为我已经决定了,就这样我最终还是来了。
这里没我想象的那么差,慢慢的感觉还可以。
又过了些时间,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没有乐趣,没有追求,和咸鱼没什么区别。
是的,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这样才可以给生活带来些乐趣。我遇见了一个姑娘,第一次见她的情景我已经不记得了,也许是我内心深处不愿想起。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远离学校。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得知了这个姑娘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以及银行卡密码,就这样一段残酷的感情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无聊的下午,我躺在床上刷微博,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视线里。不自觉的点了进去,是她照片,没错是她。于是乎,我很羞涩的发了一条私信给她。虽然只是一条,但内容十分复杂,且足以表现出我的来意,那条私信的内容就是“哈喽。”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更不是一句随便的打招呼,这为后来的剧情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不知过了多久,一天还是一天半,我苦苦等候都没有收的回复。等了太久,我已经死心了,正在我收拾摊子准备退出微博界回乡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剧情又进了一步。是的,她回复了我。就这样,我们聊了起来。聊的很来,就在我使出毕生功力问出那句“你有男朋友吗”后,她竟然很不要脸的接了句“你要追我吗。”无从抗拒,勉为其难的说是。
当然,剧情不可能发展的那么顺利。不知是我来得太晚还是等的太久,那个时候的她刚和一个男人交往。这样的剧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没办法,作为一名专业的伪艺术生只能静观剧情发展了。像我这样执着的人,不坚持个两三天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我时不时的跟她聊天,开玩笑。这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历久弥新。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刚开始,也就是2014年初,她又单了。
什么,趁虚而入,我可是一个正直的人怎么会干出这种的事。其实想来着,只是没机会。联系愈加频繁,陷得也越来越深。直到有一天,真正的机会来了。那天我在演播室调试摄像机,急需一人试镜。没错,就她了,发了条消息给她。不一会儿,她来了。这不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只是第一次正式见面。也就是从这天开始,注定了我后三个月的水深火热生活。
调试机器这不是三两天就干完的活,就这样,我们在演播室玩的很开心。大家越来越熟悉,关系越来越近。这是一件好事,不,这不是。时间一点点过去,对她的感觉也越来越深。一天,学校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饭,那时他和我的圈子里人也都熟了,她也在,吃完饭后我们去唱K。大家玩的很嗨,又多喝了点酒,就一起起哄让我跟他告白。我一想,不能吧,这多不好,然后就没多说,告了白。在大家的起哄下,貌似还是跪下了,一只腿。就在我自信满满的等着人家答应时,却冷冷地听到了一句“还需要一点时间。”仔细一想,也是,那就再过一些时间吧,我等,毕竟才大一嘛。可是在场的学长学姐们似乎比我还伤心,一个个排着队的过来安慰我,好像我死了小强一样。
过了两天,大家又像之前那样一起开心的玩了,没事帮她写写作业,写写检讨,好像没发生什么一样。
可是剧情并没有按照我想的那样发展,更没有按照她说的那样“一点时间”继续下去。
突然有一天,我一个哥们告诉我她有男朋友了,是他的一个朋友,体院的。我当时就震惊了,那天我问她真假,她默认了。既然这样,咱就送祝福呗。伤心的事自己知道就好了,可是,就在我问她之后的第二天她就和那人分了。这是为什么,难不成是我的原因。我倒希望是的,因为这事还差点挨了体院的打,让我没事别出门。开什么玩笑,这就怕了吗,那也太怂了吧,这已经不是个人恩怨了,怎么着也不能给新传的丢脸啊。我还照常生活状态,和她联系。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事是了了,另一件事又来了。这就是戏剧矛盾冲突性,一波接着一波,要不谁看呀。她让我和她一起报双学位,带她玩,带她读书,我想这是在暗示我什么吗,就来吧。我推掉了社团工作,退掉了学生会,就想做她的私人摄影师,陪她玩。
可是六月里,省会的一所一本的大学到我们院招大一的学生,过去补充一个专业。一本,赚了,谁不想去呀。等等,省会,那就是她老家呀。这下完了,注定天涯相隔了。过来招生当然要有一定的标准,那可不是谁想报名就能去的。我就祈祷吧,刷下来刷下来。可转念一想,一本,又离家那么近,专业又比播音好走,百利而无一害呀。可我这心里又不舍,怎么办呢,就在我纠结的过程中,她告诉我班主任不放她走。我就窃喜了,也不用纠结了。
最终她还是走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没上双学位,却多呆了几天,也许是个告别仪式吧。有时候真的会想,公平吗,为什么不多给一些时间。这个问题直到大二开学得到了解答……
她走了,大一也随着结束了。暑假什么事也没干,根本没心情做事,连我爸都懂我了。幸好有一个暑假的时间给调整,然后就放下了,紧接着就大二了。
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没有烦恼的感觉真好。大二了,忙一些自己的事吧,没事就出去拍拍照,骑骑车转转,挺自在的。
没过几天,大一新生来了,学校热闹了起来,军训也是不错的。那天我站在田径场上,看着下面一片迷彩服。突然人群中一个便装的姑娘在走动,老谢说过啊,运动的物体最吸引人,更何况她还穿着个小裙子。没错,我被她吸引住了,旁边的室友顺着我的目光方向看过去,说“她就是XXX。”回宿舍后室友把那姑娘的联系方式给了我,给我了也不能要啊,矜持下。就加了微信,只是加上了,并没有聊天行动,因为还在考虑。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我拿起手机打开微信,不自觉的翻到了她。点开,发了条消息。这次不再是那么复杂的“哈喽”了,我叫了她的名字。这次没有经过一个月,不一会就回了。然后就聊了起来,可正赶上十一放假,她出去玩了,所以就没能及时认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我那么热心那么健谈,所以我们聊的很来。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因为后来发生的事让我开始怀疑,那只是一种假象。
在她外面玩的时间里,我们每天都聊很多,他会把自己遇到的有趣的事告诉我。包括后来的半个月内也是这样,总是第一时间告诉我。她回来的的当天晚上,经一个朋友,我们第一次见面了。三个人逛校园,有说有笑,不也挺好。我和朋友送她回宿舍之后,朋友问我,你觉得你们合适吗。我犹豫了,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我一想,剧情怎么发展我也不知道,我没有给回答。那个时候我自己也发怵,也会想是不是太过表面现象了呢。
后来有一天晚上和几个哥们一起吃饭,其中一个很好的哥们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不要找播音的姑娘。他似乎感觉到什么了,但我敢肯定他不知道这事。毕竟他大我一届,经历的多了也就懂了。但我并没有后悔没听他的话,因为我认为这些都是必须经历的,但我真的希望不要再经历第三次,我已经够了。好了,刚说了第二段故事的开始,继续讲我们的故事吧。
讲到哪了,我得回头看一下。
噢,假期结束后开始上课,由于大一事多,所以有一段时间很少有接触的机会,但是聊天不止。有一天晚上,出了点情况,她说要跟我打电话诉苦,听了这话,没等她打来我就打过去了。说了很多,两个小时,她从平静的叙述一件事情,到哭着连话都说不清再到后来有说有笑的跟我聊着。也就是这次,我觉得我们的关系更近了,也许只是个错觉。为什么当时就没感觉到是个错觉呢,这脑子。。。
此后我们接触的开始多了起来,经常晚上一起逛校园。我们一起的时候,都很开心,不知不觉的会到很晚。甚至有一次,已经闭寝了才回去,她因此还被记了个名。后来开玩笑说,学校都被逛够了,可能真的是够了吧,够了就够了就要换一个了,没办法。她一直说刚到这边还不到两个月,还需要一点时间,不会太久。没关系,我等的了。等,等等,这段对话好熟悉。应该不会有什么吧,本着相信她,相信自己的心理,就等吧。任何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从上半年走过来感觉是要到最后了,可是猜得到开头却没猜到结尾啊。
一直想找一个人,明年十一一起去丽江,那些天总以为就是她了。那时候正在筹备一个工作室,还在想,一边是所谓的事业,另一边是感情,该如何抉择。后来发现自己想多了,工作室没事干,姑娘最终也成了别人的女人。
这天晚上,十月二十一号,没错,我们刚认识二十天。可是二十天,一个习惯都能养成了,对一个人也是足够了。我们和往常一样逛校园到很晚,和往常一样送她到宿舍楼下。可就这天的晚上和以前的感觉不一样,回宿舍后我们通了电话,让我更坚信了不一样的感觉。她说光棍节在一起,说的没这么直接,但是以我的智商还是能听出来这个意思的。这是一种好的感觉,不,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藏着一个隐患。自然,这个隐患我没发现,否则又怎会凌晨三点还没睡来写这个。就在已经高峰体验的时候,问题来了,这不是去哪学挖掘机的事,这特么是从哪跳死得快的问题。剧情转变的太快了,男主角还没反应过来,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只能说编剧太CD了。第二天,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就变了。就在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抛开过去和她一起的时候,故事转变了。也许,这从最一开始就在隐藏着,因为我的一句话点燃了导火索,才会有后续的发展。晚上,和昨天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话都说开了。来得太突然,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落差太大。哎,这何尝不该是一种领悟。为什么我前几天没写这个,而是这夜呢。这是另一个问题,就在昨晚,她给我发消息说有男朋友了,叫XX,这如果是一个事实告诉我干嘛。就在这刻还在心存侥幸,多么希望这只是个玩笑。可生活毕竟不是按着剧本来的,没问太多,面对现实吧就。
对了,好像又想起什么来了。十月一号,也就是在我和她聊天的第二天,我发了个朋友圈“前面那辆自行车好像是借来的鉴。”真的就成了这样,呵,算了,本来就没得到自然也不会失去。只是戏剧的是前后两段太像了,根本不符合戏剧的发展规律,没按套路来。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这两个故事里的女人各自独立。绝对没有把谁当做谁,不存在这样的事。两个人给的感觉不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相同,就连多出来的插曲都异曲同工。
只想问一句,为毛又是体院的!!!学校传着一句话“打不过体院的,惹不起新传的”前半句我信,后半句只是个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