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乡的麦岭镇,秦汉时驻兵,唐宋时成村落、集镇,逐代发展繁荣。大清雍正年间,朝廷重臣鄂尔泰,为了镇压当时的瑶汉民族起义,预防湘鄂赣兵匪的侵袭,上奏折予朝廷,要求在麦岭街(镇)设立麦岭府,扩其建制,派设官吏,增驻将兵,确保一方平安。雍正帝准其所奏,于是正式成立麦岭府,属广南西路(当时的省级建制,即后来的广西省)所辖,富川农民起义军将领黄金亮,曾任过它的最高军政长官都司(亦称督司)。据老人言,就是从那时起,麦岭就开始盛产花生,榨油,香炒为菜佐酒了。 远近闻名的麦岭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广住着八都、九都瑶民,历史悠久,颇有古迹,人文史迹内涵相当丰富。其中大鼓庙、宝剑寨、鸬鹚塘、黄侯泉、高桥等风雨桥甚至可以与福溪、青龙风雨桥等名胜古迹相媲美,周英纠、黄金亮、袁佩等名臣名将也史籍留名。这里的坡岭土质色泽微黄,肥沃丰润,最是适合种花生。加之当时的官吏鼓励当地人广种花生,村村寨寨广开油炸房(坊),油炸铺,一批有名的油榨师傅应运而生,并且麦岭的豆油与当地的茶油一样极负盛名,香醇,味美,营养价值高,有健胃强身、祛病美容的作用。用之炒菜煲汤、炸糍粑馃条和打油茶,和胃可口,美得一言难尽。它当时通过麦岭府和富阳城,远销湘粤桂诸省诸县,成为当时名扬遐迩的土特产,也成了当地瑶民的一条主要经济来源。 麦岭盛产的花生,皮薄,粒儿肥大,一个豆壳内含两颗到五六颗花生籽儿,当地人俗称它为“双身公”和“多身公。”这里的花生粒儿红润饱满,含脂量丰富,营养价值也非常的高。用之榨油出油量大,加之当时采用的是飚槌飞榨工艺,更是可赞可叹。榨油时,先将花生退壳,碾粉,蒸熟,用铁圈、禾稿包扎成麸饼,放入巨大的油榨木槽内排列整齐,挤入又长又硬的油榨尖,然后油榨师傅便握着油榨槌柄,呼呼呼地猛榨起来。榨油的工艺有直槌、飞槌、短槌、长槌等数种。师傅榨油时,一律光着膀子,现出他古铜色的淌着油亮汗珠的脊背和胸膛,“嗨唑!嗨唑!”地飚槌,显得粗犷豪放,强健有力。榨槌飞,铁尖入,豆油流,叮咚叮咚响,扑鼻沁肺儿香,感人至深。我曾在麦岭街上读过书教过书,多次去当地的油炸铺看过师傅榨油,我每去一次,都被麦岭的香花生香豆油以及壮伟雄浑的榨油工艺所感动,并一次次地将它们写入我的文艺作品之中,以怀念我曾在那里度过的醇酒一样的年华。 麦岭的花生不但可以用来榨油,而且也用来炒、炸香了佐酒。麦岭地处半高寒山区,当地瑶民大都喜欢以酒御寒,健胃强身。他们熬出来的米酒清醇,浓香,喝起来相当有味道。如果再用香花生来佐酒,更是美难尽言。喝时,左手杯,右手筷,一口醇米酒,一粒香花生,吱儿咂,吱儿咂,此时得失不求,宠辱皆忘,只有杯中的美酒,碟中的香豆,令我半醉半醒,够瘾又够味,快活似神仙! 麦岭的瑶民相当聪明,他们将最饱满、大个的花生精选出来,有特殊的工艺煮熟晒干,再三斤五斤一包一袋地精美包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麦岭的香花生香脆,油润,可口,很受顾客们的欢迎,特别是当地生产的一种名为“麦峰牌”的香花生,更是畅销省内外,成为超市、酒楼以及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创收税利的名牌土产。 制作香脆花生上市出售,据说源于清代。大清雍正年间,时任麦岭府把总的袁佩,一日下乡公干,当地人用煮熟晒干的盐脆花生来给他佐酒,醇酒香豆令袁佩食欲大开,赞不绝口,满醉而归,回到兵营传开,使得府中兵吏纷纷效仿,以香脆花生佐酒,竟成时髦。当地百姓看出商机,纷纷将花生用盐水煮熟晒干,论斤论两地上市出卖,捞得了不少的银子,自此盐脆香花生的制作工艺,便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而它的始作俑者袁佩(字系玉),后来被提拔为朝东小水谢沐关的巡检司的司隶(亦称司吏),后来还升职于广东韶关,抗击倭寇为国捐躯,谢沐关前的小水村中还立有当地人为他所树的功德碑——这是后话。 现在,当地的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花生的种植,豆油、香脆花生的制作、生产和上市销售工作,使它成为了当地群众发财致富、创收税利的拳头产品,更受远近客商和消费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