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婆是邻居的一个阿婆,生于四十年代。
我几乎想象不出来这样一个小镇上,出生在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环境下的牡丹婆以及他们那代人的婚恋观。对于那个年代,我的概念似乎始于张爱玲,又止于张爱玲。那种旧上海的灯红酒绿和妩媚妖娆,那种印象中的矛盾让我对那样一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充满了神秘感。我常常试图去写一个发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的爱情故事,但是提笔词穷,我的想象力终究无法穿越时空,还原那个年代一些真实的影像和感受。
我用极度现代的眼光去看去经历着奶奶和妈妈两位女性的婚姻。
我和他们说爱情。奶奶摇摇头,又摆摆手,继续去干枯的几乎没有一点水分手去给爷爷分发那一堆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目不识丁的奶奶竟然可以丝毫不差的记住那六七种药的名字。
我和妈妈说爱情。妈妈说她不曾恋爱过,也不知道什么是爱。可是搬家时我看到妈妈送给爸爸的一本红色软皮的笔记本。上面写着:“某某某,祝你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科技工作者。”
我一直试图去追寻那样一种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或者类似于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那种让人泪水涟涟的情节,也或者像红玫瑰白玫瑰中的那种矛盾重重的境界。
于是我听到了牡丹婆的故事。
牡丹婆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胚子。从她现在风韵犹存的气质中依稀可以找寻到当年美艳的味道。
牡丹婆和牡丹伯伯经常吵架。也或者可以说,吵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必做的功课,像北风吹里面帅子的爸妈一样。
牡丹伯伯是一个儒雅甚至有点迂腐的男人。或者更像一个学者。他愤世嫉俗,孤傲清高,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写字。据牡丹婆说他的读书笔记垒的都快一人高了。他是个书呆子,牡丹婆说。他不喜欢说话,偶尔主动说话也是看了某本好书或者某条新闻为了要发泄一下。比如“我今天看了……,讲的……我觉得……”说完便又钻回书房,继续徜徉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最近的一次吵架是因为牡丹伯伯吃饭洒了饭粒到桌子上,他说他一会擦,结果牡丹婆看不过眼,自己顺手拿布子擦了。于是牡丹伯伯火了。“我说我一会擦,你不信任我。”于是引发了一场和饭粒有关的大吵。
四十多年前,牡丹婆在省城读书的时候认识了在同一所城市读书的山东大汉铁锁。铁锁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男人,英俊、聪明、又十分有能力。才子和佳人不论在哪个年代相遇都必然会碰撞出一段不俗的故事。美丽或者忧伤。
铁锁是个富有煽动力的男人,那个时候由于他极强的人员和倔强刚毅的气质,他当仁不让的被默认为学校里造反派的头头,用现代的语言可能就是某某学校的老大吧。
极具威信却并不招摇,但即使那样,他还是成了文明全校的人物。
牡丹婆和铁锁在那样的环境下恋爱了。可能那个年代的人比较的保守和传统,我想那时的恋爱也一定是极力压抑和收敛的。或者说低调。
一切似乎进展的都很顺利,牡丹婆和铁锁同年毕了业,他们约定好一毕业就结婚,然后一起回到牡丹婆的家乡——一个很小的镇上定居,幸福的度过一生。如果故事能够这样尽如人意的进行下去,或者是件好事,但是往往,乐极生悲,上帝总是会冷不丁的制造一些恶作剧。只是这个小小的玩笑,对牡丹婆和铁锁来说,却铸就了终生的遗憾。
一日,铁锁专程从山东拿了所有的证件和证明千里迢迢跑到牡丹婆居住的小镇上准备和牡丹婆一起去办结婚手续,可是百密一疏,铁锁由于紧张还是漏掉了一样证明材料。于是登记失败,铁锁只好再返回山东去取那个落掉的材料。
人算不如天算。有缘无份当时在这两个年轻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铁锁正好回学校办事,所以从途经省城,再转回山东。
省城。六几年的一个午后。铁锁在学校附近的一个饭店吃饭,隔壁桌的几个年轻气盛性格暴躁的同学,为了几句话和几个干部样的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可能因为彼此都喝了点酒,闹剧愈演愈烈。最后终于发展成一场群殴。坐在旁边的他本想赶紧吃完然后搭最早的那班火车回家取证件。性格使然。同学的求助和本性的豪爽热情,这个山东汉子终不能坐视不管,他起身加入了这场斗殴。
不幸的是,对方的一个人死了,所有的同学都跑了。事实上肇事的不是他,但是因为他出名的过去和造反派的的头衔,他被公安机关毫不留情的定了罪,并不明不白的遭遇了十年的牢狱之灾。
那个时候,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牡丹婆,但是当时的通讯十分落后,所有的联系仅限于写信或是发电报。可是他又不知道牡丹婆的具体通信地址,他只知道她家住在一个小小的镇上,不知道叫什么街什么路,只知道那里的交通很不方便。他当时万念俱灰,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和牡丹婆,他不知道她知道了会怎么样,也不知道没有他她会怎么样。他当时甚至也托狱长通过学校给牡丹婆送过一张纸条。纸条的大概内容是:“对不起,我爱你,不要等我了,忘了咱们曾经的约定,找个好人嫁了吧。”可是由于某种原因,牡丹婆并没有收到这张纸条。
所有惊天动地的爱情都是百转千回的,所有催人泪下的爱情都是充满错过、误会和遗憾的。但是,有过那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便也是一种幸福了。
牡丹婆在铁锁走后的日子里,开始了焦急而漫长的等待。牡丹婆常常跑到镇上离家很远的那个汽车站站在出站口等铁锁。她常常想某一天,她经过汽车站的时候会看见铁锁那张黝黑的脸和那双充满着睿智和坚毅的眼睛。她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她甚至去找了一家木场去定做了一张她和铁锁都很喜欢的那种款式的雕花大床。她一直相信他们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就那样天天等,天天盼,每次都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就这样,一年半过去了。所有的人都开始劝他,刹那间流言蜚语也开始在这个小镇上迅速的弥漫开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优秀的他背信弃义遇见了更好的人选,抛弃了他。众口铄金,当所有的人都笃信的坚持一样的看法的时候,这个看法在无形间也就等同于真理。
牡丹婆开始接受这样的传言,也开始整日的以泪洗面,希望变成了盼望,盼望转换成失望,失望又转回成仇恨。牡丹婆尽管不相信他会那样的狠心,但是那个时候背叛和抛弃是杳无音信最好也最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