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故事似一个邀请

 
她的故事似一个邀请
2017-04-10 12:21:45 /故事大全

故事大全百姓传奇大全栏目整理和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供读者在线阅读。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 篇关于她的故事似一个邀请的百姓传奇,下面请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她的故事似一个邀请吧。

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无怨无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轻言少语的她,正为我们讲述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道热肠……

原本,她可以继承万贯家财,驰骋商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她偏偏选择了另一条人生道路。她与丈夫办起了不挣钱的义乌市脑瘫康复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让500多个脑瘫儿童能够接受治疗、念书识字、学习生活技能。

她叫周晓丽,今年32岁。她说自己只有一个愿望:让这些残疾儿童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周晓丽出生在义乌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周华龙是首批富起来的能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靠经营彩印厂积累了数百万家产。他们平静富足的生活,却在15年前突然来了个转折。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降生了。不久后,这个男孩被确诊是个脑瘫儿,全家顿时阴云笼罩。

弟弟是个脑瘫儿,又有智力障碍,连最基本的站立、走路都无法做到。为了医治这个脑瘫儿,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但效果并不理想。

1997年7月,19岁的周晓丽高中毕业。懂事的她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陪妈妈带着弟弟到全国各地求医问诊。哪里有能让弟弟站起来的“神医”,他们就不惜一切代价赶到哪里。1999年,经多方打听,他们终于在河北石家庄找到了脑瘫儿康复专家马飞。经过三个月的治疗,从前跌倒了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自己能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更让周晓丽激动的是,在马飞的耐心教导下,弟弟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大小便。

周晓丽对马飞有了别样的感觉。她不但把马飞视作恩人,马飞对患者的耐心和细致更让她心动,而马飞也对这位全力帮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2002年6月,周晓丽与马飞喜结连理,并一同回到了义乌。

对于马飞这个“从天而降”的女婿,最高兴的莫过于周晓丽的父亲。当时,周华龙经营的彩印厂每年有几百万元的收入,业务蒸蒸日上。他想把女婿培养成生意上的接班人。

然而,马飞的心太软了,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一些脑瘫患儿,又纷纷慕名来到义乌,找到马飞请他医治。周华龙给他们腾出的几间厂房很快就不够用了。

女儿和女婿有心创办脑瘫儿康复中心,也因为自己深切体会过脑瘫儿家庭的痛苦,周华龙决定支持女儿女婿的事业,停办彩印厂。他低价处理了彩印厂的所有机器设备,腾出了厂房,还出资安装了残疾人专用电梯、治疗设备以及所需的康复用品等。老周说:“钱是赚不完的,人的一生除了赚钱,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

2004年5月,在义乌市残联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这是义乌市首家民办康复机构。在夫妻俩的悉心打理下,脑瘫康复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患儿送到这里。

工作之余,周晓丽常常把弟弟带在身边,担任起弟弟的家庭老师。周晓丽自创了“千万遍教学法”,比如教一个“人”字,她每天要教上几百遍,整整教了一个多月弟弟才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晓丽的弟弟不仅学会了写简单的字,还能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甚至还会上网听歌、浏览。弟弟的变化让其他脑瘫儿童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他们找到周晓丽,请求她担任孩子的老师。

2005年7月,“义乌育智教育中心”正式挂牌。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周晓丽和父亲决定对厂房进行进一步的扩建,于是成了现在三幢六层楼的育智教育中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晓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圣人的至理名言。

每天清晨6点30分,周晓丽准时起床。她睡不着,因为孩子们快起床了。育智教育中心从最初的3个脑瘫儿,发展到今天一共有120名脑瘫儿童。

教孩子洗脸刷牙,是周晓丽每天烦琐工作的开始。这120名脑瘫儿童中,最大的24岁,最小的才6岁。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很多孩子甚至不会上厕所。

在康复教室的功课表上,“洗手帕”、“穿鞋带”、“辨别男女厕所”都是课程内容。周晓丽说:“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脱衣服等生活常识开始的,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有时一年才学会一个简单的动作。”

刘峰是一个患有脑瘫的10岁男孩。刚来时,流口水,喜欢咬指头,不会说话,60项生活和智力水平评估只得了8分。但经过两年的训练,刘峰学会了自己吃饭、上下楼梯,生活和智力水平评估达到了64分。在刘峰的康复训练档案中,写着他的训练记录:2010年6月13日,高兴时会笑;2010年9月5日,进步很大,会穿珠子;2011年1月13日,开口叫“老师”、“妈妈”;2011年5月29日,会说两个字的词语,会看故事书。

“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饭,第一次独立大小便,开口说第一句话,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使我心甘情愿和他们在一起。”周晓丽这样说。

因为工资待遇低,不少老师才来了两天,就离开了。有的好不容易坚持了一两个月,感到没有一点成就感,也受不了走了。于是,周晓丽不得不身兼数职,白天上课,晚上值班。没有周末,没有逛街,没有度假,甚至很少和女儿在一起。一年365天,大多数的日子,周晓丽都是这样度过的。

对周晓丽来说,似乎一切都从一个偶然的善念开始。但坚持下去,却是如此艰难。

在脑瘫康复中心成立才几天时,她刚好怀孕两个月。一些脑瘫儿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拉在裤子上。孩子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使周晓丽不得不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有时,一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一个孩子又拉了,筋疲力尽的周晓丽忍不住泪流满面。

孩子之间难免有小打小闹,有一次,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身上多了一块乌青而气势汹汹地来找周晓丽理论。周晓丽百般解释,说尽好话,事后只觉得委屈。

最想放弃的一次,是孩子走丢那一回。曾经有个男孩坐电梯下楼,然后偷偷跑了出去。周晓丽说:“我当时一路走一路找,一路担心着急,顾不得吃饭喝水,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筋疲力尽,几乎绝望。在找孩子的一路上,每当看到池塘,看到地上的鞋子、衣服时,我就会心慌害怕,不知道该怎样向孩子的家长交代。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如果找到了孩子,我就不干了。”

俗话说,生活就是困难叠着困难。在困难的大山面前,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却咬着牙爬了过去。而周晓丽显然属于后者。

周晓丽所在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是义乌小商品加工的工厂聚集地。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将脑瘫康复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所在的厂房出租,周晓丽一年不用工作,可以净收40万元的房租,可她偏偏干着这个无钱可赚的“买卖”。

七年来,共有500多个脑瘫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念书识字、学习生活技能。周晓丽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这些脑瘫儿童的人生,这比做什么都有意义。”

然而,周晓丽有时候也担心,孩子们虽然有了进步,可是他们的未来呢?

她知道,如果没有劳动技能,这些康复的脑瘫儿童还是很难融入社会。她曾经尝试接一些简单的小商品加工订单,比如穿珠花、贴商标等,让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也赚取一定的报酬,自食其力。但是想想容易,操作起来却出人意料的难。由于孩子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加工任务,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但周晓丽为孩子们寻找出路的念头,一直没有停止。

2008年,周晓丽当选“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无怨无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轻言少语的她,正为我们讲述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道热肠。”

从善念出发,她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在如今这个物质至上、精神匮乏的社会里,周晓丽的故事就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放慢追逐物质的脚步,去追求大爱无边的精神世界。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怕处有“鬼”
下一篇:跪着养生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