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1924年11月,应段祺瑞政府之邀,北上“会商时局”的,到达天津时病倒。当时以为是感冒,并未想到是不治之症,只是暂停公开活动,卧床休养。当时段氏政府来电催促,希望孙中山尽快到北京,虽然病情越来越重,但孙中山以大局为重,还是强忍病痛,于是月底动身,入住北京饭店。旋即,请协和医院医生狄博尔、克礼二人与施密特会同诊治,诊断孙中山得了“最烈肝病”。这“最烈肝病”到底是什么病?为了进一步诊查,医生打算通过外科手术来探查病情,但孙中山很固执,不同意开刀,只答应使用保守的内科治疗。
到1925年1月21日前后,病情发生变化,严重了:体温不正常,忽高忽低,脉博失常。在非进行外科手术不可的情况下,才由中、美、德三国医生共同会诊,决定开刀。但考虑孙中山当时已60岁了,年纪大了,恐支持不了,能不开刀就不开刀,手术方案遂暂缓,仍进行保守治疗。但接下来情况糟糕:不能进食,一吃就吐。尽管如此,是否进行外科手术,夫人宋庆龄及国民党一班要人一时仍不能拍板,最后由孙中山自己决定,同意手术。1月26日下午3点住进协和医院,很快进行手术。为孙中山做手术的,都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专家。主刀医生是外科主任邵乐尔,助手是协和医院代理院长、与孙中山私人关系亲密的刘瑞恒。打开后腹部后发现情况还不是一般的糟糕,孙中山的肝部坚硬如木(肝硬化),长了一个肿瘤。当即割下肿瘤的外皮,进行化验,证实是恶性肿瘤,即大家常说的肝癌。
从1月26日这天确诊,到3月12日逝世,仅仅46天时间,可见孙中山的病情是很严重的。手术后不久,便进行了放疗,两天不见效果,病情急剧恶化。此时,大家仍对孙中山病情好转并未绝望。但医生知道,孙中山这病是好不了的。2月17日,刘瑞恒给孔祥熙写信,请他转告孙中山的家属和国民党内诸人士,明确表示孙中山患的是不治之症,时日不多,意思是希望准备后事,早作打算。原信是用英文写的,中文意思是这样的——“孙先生入本院即发觉所患为肝癌最末时期,为不治之症。经于剖割及将癌之外皮用显微镜考察证明,诊断为确。病状自不好而至极不好,余等以孙先生之生存为无希望矣。”
在这种情况下,2月18日,孙中山由协和医院转到铁狮子胡同的顾宅。在铁狮子胡同期间,对孙中山的病使用了多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大家都希望能出现奇迹,希望他能多活一些时日。平生不服中药的孙中山,这时也服用了中药。中医陆仲安给孙中山开出了由黄芪、党参等配伍的药方。服用后,水肿竟然真的消了,吃饭也正常,和未生病时一样。西医检查了一下,发现血液循环也稳了,令人惊喜。
但不久开始腹泻,精神变差。这时,又对孙中山施以“精神治疗法”,请毕业于德国精神医学专业的葛辛慈前来治疗,给孙中山做心理和肉体上的“按摩”,同时停止服用已无效的中药。中医、精神疗法均告失败后,一个叫王纶的山东医生主动要给孙中山治疗,称有“驱癌液”。“驱癌液”是当时日本人发明的一种抗癌新药,药名“卡尔门”,当年一度被看成是治疗癌症的灵丹妙药。此药刚注射时似乎有效,但消肿如故,只好请王伦走人。后不久,王纶再从山东写信来,称即便“驱癌液”不是特效药,也是有效药啊,为什么不继续试试?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见到稻草也以为能救命,遂又请回王纶。出于慎重,专家将王纶带来的“驱癌液”进行了化验,证明确系日本医学界的新发明,又经药物专家与医学专家一起论证,证实其有效后,才继续使用。“驱癌液”是由沃度与海莴苣制成的,其实并非灵丹妙药。如果真的能“驱癌”,那现在癌症也就好治,不会至今仍是绝症。这回,前五次注射有效,脉搏、呼吸开始平稳,但腹水仍不消。“驱癌淮”勉强注射到第七次,王纶本人也失望了,认为“药力不敌病势,虽对症也无效”无奈停止了注射。
近来,我查阅了一批老档案,发现孙中山从肝癌确诊到病逝仅有46天,相当凶险。与一般人一样,他也是病急乱投医,使用了不少特殊的治疗手段,西医、中医、精神治疗法都用上了,甚至还使用上了一种灵丹灵药——“驱癌液”。
3月11日凌晨一点,孙中山忽然神智清醒,也许这就是民间所谓的临死前的“回光返照”吧,他叫来宋庆龄、孙科、汪精卫、邵元冲、黄昌谷、于右任等到病床前,说了下面的一段话——“余此次来京,以放弃地盘,谋和平统一。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乃为痼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张,则本人死亦瞑目矣。”自知人生快到尽头了,孙中山令人将2月24日预备的遗嘱拿出来,由宋庆龄扶腕,用钢笔在上面签了字。继而反复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这也是孙中山留给民国党和他的同志们的最后一句话。当天下午,亲朋故旧、同志战友依次来到孙中山的病床边,见了最后一面。关于孙中山的最后时光,当年“总理葬事筹备处”关于孙中山病逝记述中是这样写的——“至晚,手足遽冷,呼吸更慢至一六,脉搏骤至百六十,医士以强心剂注射,始沈睡。十二日一时二十五分,痰忽上涌,不能言,脉搏至百八十,家人及同志成环集。至晨九时三十分,我总理竟弃同志而一一瞑不视矣。悲夫!”
几年后,孙中山遗体安葬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而此葬地是孙中山临终前亲自要求的,当时宋庆龄、孙科及汪精卫、何香凝等在孙中山病榻一角,商议后事。当汪精卫表示孙中山死后葬于北京景山时,已昏睡过去的孙中山忽然醒来,说“不对,不对,我要葬在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