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盗墓行为,英国军事考古学家保罗·里德对《每日电讯》报表示:“二战考古才刚刚兴起,盗墓者正在毁掉我们的未来,他们的行为是对死去士兵的亵渎……”
二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柏林西北部的莱尼肯多夫区,有一座德国帝制时代的红砖建筑,它曾是德国军火公司的生产车间,如今是德国“国防军失踪与被俘人员信息办公室”(WAST)的办公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也是一处“墓地”。里面有通过梳理文件来确认德军埋葬地点的“遗骸发现”部门,负责与阵亡士兵亲属打交道的“对外协会”,以及负责重新安葬遗骸的部门。
WAST的最大财富,是里面数千吨关于阵亡德军士兵信息的纸质文件,它们包罗万象,有军医院病历、个人档案、墓地信息列表、家庭地址登记表、156卷军队邮政服务目录、重新安葬礼仪章程,以及战俘信息等。
进入这座建筑,你会意识到,尽管上一次世界大战已过去70年,但在这里,至少在上班时间,“战争”仍未停止,甚至还有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意味——约250名工作人员仍要忙碌地处理1800万张索引卡和手写文件。
索引卡上,在作战中阵亡的士兵会被标以蓝十字。标有红十字意味着士兵被正式宣告死亡,但对工作人员来说,画上红十字意味着工作刚刚开始。“要出具官方死亡通知书!”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然后开始进入抚恤金发放及遗产继承等环节。”
除了死亡信息,这座建筑里还存有150万份“抢救报告”。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到库尔斯克大会战,每一起士兵脚被冻掉的事故、每一项自残事例、每一台截肢手术、每一次对腹部伤势的处理……都被详细记录下来。
根据德国相关法律,只要是在德国境内发现的士兵遗骸都可被重新安葬。“麻烦的是那些葬在国外的士兵遗体,”WAST的档案管理员汉斯·赫尔曼·索齐格说,“这时我们就要查对信息,以确认遗骸身份。”他还对WAST同俄罗斯相关部门的合作表示高兴,认为这对搜寻阵亡士兵遗骸、促进和平大有裨益。
但并非所有德国人都像索齐格这样高度重视WAST存在的意义。曾有政客认为,在二战结束数十年后,还用公共财政去雇用250人梳理这些战争文件,没有必要。
让生者安心
德国“战争墓地委员会”与WAST是协同合作的关系,前者主要负责实地挖掘工作,后者负责确认、重新安葬,以及档案工作等后续事宜。实际上,德国“战争墓地委员会”曾在1989年认为,已完成了寻找士兵遗骸的所有工作,负责在德国境内寻找阵亡士兵遗骸的小组也被解散。但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该机构又开始重新运转,并将搜寻范围扩大至全欧洲。
迄今,德国“战争墓地委员会”一共找出了827812具骸骨,包括去年的31698具。
“到处都有(德军)墓地。”绍克说。因此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很多德国老人仍会突然接到他们的兄弟或父亲的死亡信息。
绍克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处坟墓里不仅埋有士兵遗骸,也埋着一段悲剧。有时,施害者也会变为被害者。”绍克说。
这种认识是他在捷克发掘遗骸时形成的:“捷克有很多死于1945年的无名军属的墓,捷克政府希望我们在墓碑上写上他们死于二战的最后几个月,但实际上他们在战争结束时还活着,后来死于当地人的报复行动。”
雷茨泽克的发掘工作继续进行,有工作人员在骸骨中发现了一面小镜子。严格来说,在这里发现的每样物品都属于波兰文化及国家遗产部。不过根据德国同波兰达成的协议,绍克他们可以带走发掘出来的每一样有助于确定骸骨身份的物品。
“这些私人物品提醒我,这些遗骸曾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家乡,亲人们曾急切地盼望他们回家。”绍克小组成员,32岁的亚当·比亚拉斯说道。
让逝者安息,更让生者安心——这是绍克对自己工作意义的理解。用他的话说:“不管过去多少年,亲人们仍需知道他们的下落,需要在军墓的石碑上看到他们的名字,需要有个地方去凭吊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