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威廉生在中国,他的故事会怎么样?
也会上报纸吧:“农民发明家大放异彩,自造风力发电机,为乡村人民带来福利。”——这一类的新闻,总不忘把“农民”两个字写在最前面。
“近日,一位17岁的辍学少年,以一本美国教科书《利用能源》为参考书,利用自行车零件、晒衣绳、废旧塑料袋等物,独立制造了一架6米左右的风车,令因长期停电而陷入黑暗的家庭重获光明。后来他又成功地用风车为邻居及亲戚的手机充了电,周围人不再需要专程到镇上为手机充电了。为了试制风车,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甚至烧毁了母亲的煮饭锅……”
毫无疑问,转载这条新闻的网页下面的评论里都会是一片哗然:
“做出一些别人好久之前就做出来的东西居然也叫发明?‘发明’这词儿不是这么用的!”
“不过是动手能力而已,跟科学有什么关系?他做的这个风车跟科学小实验有什么两样……”
“小米加步枪呀。”
甚至,包括我自己也会这么想。
但威廉不住在中国,他在马拉维——地球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无意中,我看到了《驭风少年》这本书,读到了他的故事。
马拉维是一个非洲小国,那里巫术盛行,国民饱受干旱、饥荒、瘟疫和艾滋病的困扰。1987年,威廉就出生在这里,家人以务农为生。马拉维是非洲内陆国家,除了农业,几乎没有别的产业。
虽是“80后”,但生在马拉维,威廉的童年也注定和我们的不一样。
比如,被巫术与迷信包围。他从小就听惯了巫术故事,相信巫术像飓风和横跨在小路上的蜘蛛网一样难以捉摸;他见惯巫师的表演,明白巫师会让孩子们帮自己施展巫术,诱引孩子吃人肉,自此巫师的邪魔会控制这孩子的身心,永世不离;他曾经为了得到超人的力量,把全部积蓄给了一个同村的孩子,来换取法术,结果被人狠狠地耍了。
还有,贫穷、饥饿及周遭人的疾病和死亡。得了肺结核无钱治疗的伯伯说倒下就倒下,饥荒令吃不饱成为生活的基调。
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文明的曙光、现代科学的力量却在一点一滴、无声地渗透。威廉还小的时候,马拉维没有电视台,但家家户户都有收音机。从第一次听到收音机传出声音起,威廉就很想知道这个小盒子到底是如何运转的。
威廉和堂兄把收音机拆掉,看内部结构,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发现噪音来自集成线路板接触不良,他开始大胆地动手修收音机了。找不到烙铁,他就将铁丝烧红后,把金属连接点熔在一起。
渐渐小有名气后,左邻右舍开始拿收音机来让他们修理,并鼓励他们说:“这两个小科学家真不赖!”科学家?科学家就是干这些的吗?威廉有了新生的、模糊的理想: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但在14岁那年,他失学了。
“灾难像课本里写的古埃及饥荒一样,迅雷不及掩耳地降临在我们身上,而且没有停歇的意思。”饥荒令全国陷入紧急状态,霍乱肆虐,大批饥民流浪。有承担不了家庭重担的男人逃到城里去,任凭身后的妻儿活活被饿死。威廉的父母都瘦成皮包骨头,再也没钱给他支付学费了。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大的奢侈。
苦苦支撑了数月,玉米和南瓜终于成熟,威廉庆幸自己和家人都活了下来,但学费还是拿不出来。人人都在瞎玩,只有威廉想培养一种让自己增加知识的爱好——他太想回到学校了。
有个叫“马拉维教师培训联盟”的组织在附近小学建立了一座小型图书馆,里面存放着美国政府捐赠的书籍。那些书蒙尘已久,从未有人看过,但是这一天,威廉来了。他用蹩脚的英语,磕磕绊绊读着一本一本科学读物。
威廉最感兴趣的始终是与发电有关的知识——谁叫马拉维电力供应状况一塌糊涂,只有2%的人能用上电,还动不动停电一两个星期呢。
终于有一天,他翻到了《利用能源》这本书,封面上画着白色高塔,上面装着三片庞大的风扇叶片——这是什么?翻开书页后,他知道了:这是风车。
风车可以发电。有了电,家里电灯就可以亮了,晚上可以读书,不用像绝大多数马拉维人一样,七点就早早上床。
风车可以转动水泵,汲水灌溉。如果能在浅井上装上水泵,那么家里一年能收获两次,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威廉越想越美:风力是上天赐予马拉维不多的几种资源之一,大树从早到晚都被大风吹动。风车能把村民从饥饿和绝望中解救出来,他们就再不会吃不上早餐、上不起学了。
威廉暗下决心:一定要造一架自己的风车。
为什么他不曾知难而退?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有多难。他从来没做过大型器械,而他想:这本书封面上的风车也是人造的嘛。人家能造,我也能。在威廉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大型工厂、数控机床等的存在。
威廉家附近有个废弃的种植园,现已沦为旧车库和废品堆,每天威廉像寻宝一样在里面搜索机器零件和锈迹斑斑的各种风扇、缓冲器、轴承……他又软磨硬泡说服父亲同意他把家里的旧自行车改制成风车支架。发电机苦觅不得,最后好心的小伙伴用零用钱帮他买了一部旧的。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个少年的梦想。一点一点,威廉的风车建成了。那一天,威廉左手拿着连了电线的小灯泡,爬上风塔的第一级阶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风,几乎是马拉维唯一不缺的东西。
威廉的一生自此改变。他不断改进风车,两年后,这个传奇少年的故事“上达天听”,他因此重返校园,甚至以青年科学家的身份去美国出席国际会议,还进入南非一所非洲领袖学校就读。
我不知道威廉是不是天才,他其实没有发明什么、发现什么,他只是用现有的技术手段、现有的物质——是的,虽然是代替品,但橡胶、发电器到底不是他生产出来的——做出了我们已有的工业品。他以后会怎么样?薄弱的知识基础、更薄弱的国力,都限制了他的发展。
很可能他只是爱动脑、动手能力强、有行动力。
但是,威廉·坎宽巴,他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崭露头角,像小草顶开头顶厚厚的石板,露出一点点绿意。
和他比起来,我们是不是太幸运?虽然我们都面临过许多困难,但这些困难,会比14岁的威廉面临的更多吗?他没有师长,没有钱,在赤贫之地几乎看不到未来,而他,一心一意实现了梦想。
你从小念念不忘的风车呢?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造?
(孤山夜雨摘自腾讯《大家》栏目,微信号ipress,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