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总体国力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每一个到美国来的中国人,都试图找出美国的富裕在哪里。我每次回国,这个问题也一定会被问到。
为了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我苦苦求索了二十年,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直到一个月前,我六岁半的儿子花一美元买回了一份零食,才让我无意之中看到了这个答案。
先话说从前。二十年前我首次走出国门,到了美国。行前看了一篇中国台湾留美学生写的文章,提到看美国的富裕,有两点:一看平等,打开高官、政客的冰箱,和打开一个普通工人的冰箱,里面的食物都差不多;二看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好像国家的动脉一样,繁忙不息地输送着经济活力。
后来,我在电视里看到对一个亿万富翁的采访。他刚刚签了一张数十万美元的支票,用于自己公司的日常采购。可他下班后就带着儿子在超市里一件一件商品比较价格,节约每一分钱。
二十年前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我在国内做大学老师时,全部各项收入加在一起,每个月只有一百多元人民币,出国后要面对每年一万多美元的州立大学的学杂费和生活费,怎么过来的,现在想想还都恍若隔世。
可即便在那时,当我带着国内过来的友人四处参观时,也始终不能很好地给他们指出美国的富裕在哪里。
最有说服力的,或许是这样的一些小细节:不论是校园里的餐厅还是街边的快餐店,免费的纸巾、刀叉、小袋调料,总是放在那里供人随便拿;每个地方的厕所里,厕纸和一次性的坐垫总是整齐地放在那里。而这些在中国还不普遍,但是,这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之后我回国生活十年,命运让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我看到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神速发展,街头豪车越来越多,我不停地参与数千元甚至数万元人民币一餐的宴席,我亲眼看到阔绰的老板在高档场所给洗手间里递毛巾的小弟派百元大钞做小费。
中国的摩天大楼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国,办公楼的豪奢更是让美国相形见绌,中国的房价高过了美国,物价也开始全面赶超……那么,美国还有富裕可谈吗?
一个月前,我带儿子去看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是政府给大家提供的一个免费的暑期休闲项目。放电影,自然要有卖爆米花的。我当时看了一下价目表,不贵。一份爆米花只要半美元,一份Nachos一美元。故事就发生在儿子的这份Nachos上面。
Nachos一词我找不到中文翻译,简单说,就是把类似辣椒、肉馅等食材熬制进奶酪里,使奶酪保持在一种半融化的状态,然后浇在玉米片上的一种小吃。这种小吃源自墨西哥,可以说是美国现在最流行的小吃。所用的玉米片可以成袋从超市买到,类似薯片。
儿子很兴奋,自己前后去买了两次Nachos和一次爆米花。
时隔两周,我们第二次去看电影,这回我们有了经验,长袖衣服、坐的垫子都准备好了,我还专门带了苹果、冰的饮料和一袋玉米片。
到了电影快开始时,我给了早已按捺不住的儿子一美元,让他去买Nachos,结果他买回来的只有奶酪,没有玉米片。
我有些纳闷,于是父子间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你买的怎么只有奶酪,没有玉米片呢?”
“我们不是自己带了玉米片吗?”
“那他们怎么知道?”
“我告诉他们的呀。”
“然后呢?”
“他们说,多给我一些奶酪,我们吃自己的玉米片。”
我听完了,感慨良久。我的眼前,那个苦苦思索关于美国的富裕在哪里的问题,出现了清晰的答案。
如果把富裕比作水,美国就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绵,每一个毛孔里都透着富裕,可是还一滴都不往外漏——不炫耀,不浪费。
如果是换了从小在中国文化里长大的我,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去跟人家说,这道小吃我自己带了一半。
在中国,如果跟服务行业提出类似的要求,除了自己做生意的小老板以外,绝大多数职员都会回绝,理由是无穷无尽的,比如不好做账、公司不同意等等。我怎么也不能想到只有六岁半的儿子会这样处理这件事,而且得到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
而在几个月前,儿子春假时我们一家去海边,当时我去买了热狗和薯条,因为自己带了饮料,就没有买。
看到有人跟店里要冰块,我就壮起胆子跟他们要了,于是得到一整杯的冰块。孩子妈妈直夸我能干——有了杯子,饮料好分;有了冰块,在烈日炎炎的沙滩上那个好处就更不用说了。加上我拿回的大把餐巾纸、塑料刀叉,我们当时的确感叹了一番美国的富裕和大度。
看到六岁半的儿子这样处理事情,我才明白,备受老天眷顾的美国,已经把这种深藏在每一个毛孔里的富裕和大度,作为一种社会财富传了下去。
美国的富裕就是这样从每一个细节里透露出来的。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感受着这样的富足,会成长得更从容,更淡定,更实事求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攀比,没有那么多的争先恐后,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继续服务于这个社会,让整个国家以其特有的从容、大度的方式向前发展。
(若 子摘自《华声》2015年第18期,邝 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