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香港

 
说香港
2016-06-23 17:19:16 /故事大全

◎王小妮

该怎样描述香港才更贴切?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看过一些回忆录,去过历史博物馆,问过一些有经历的人。

有个有趣的角度,从香港人口变迁的数据来看:

1841年,估计全港有7000人。

1845年,有了最早的人口统计,香港人口23817人。

1861年有119321人。

这一段时间的人口剧增,和太平天国起义、内地战乱、难民拥入有关。

1900年义和团运动,随后军阀内战,香港人口增加到20万。

抗战开始,1938年日军占领了广州,大量逃难者拥入香港,人口激增到160万。

而1941年香港也沦陷,港人又逃向内地,二战结束的1945年,香港的人口只有60万。

随后不到5年,到1950年,香港人口达到了236万,几乎激增3倍。

在内地饥荒四起的1960年,香港人口有301万。

过了不到20年,1979年,香港人口达到500万,其中39%是20岁以下的青年人。

这些陡增陡减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人的肉身在流动,几乎都伴随着饥饿、奔跑、恐惧、困苦、匮乏,一个人有一个故事,一万个人就可能讲出一万个故事。

我想,香港对内地而言,像个荷包,有时候它鼓起来,有时候瘪下去:内地遇到灾难困苦,它会鼓起来,用它狭促的陆地和海域,去容纳那些需要庇护的人;而另一些时候,人们转而去内地或海外讨生活,把它空空瘪瘪地留在海边。对流民,它是一块稳定的福地,鼓鼓瘪瘪、能伸能缩,才是香港岛久远而富有张力的特别功能。

100多年的时间里,让数以百万计的流民落脚生根,先给他们衣食、淡水和谋生机会,再让他们和他们的后辈能够进学堂读书,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它擦亮,变成真正的东方明珠。是不是可以说,有了大学的香港似乎不只是荷包,还可以是故乡,是香袋,是锦囊?

(潘光贤摘自《作家》2016年第1期,王 原图)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牟定的铁匠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