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风土,风土好了,在引进别国的制度时,就不会离谱。当自己的风土坏了,引进外国的制度,就只会添乱,台湾的BOT,就是证明。
橘和枳是外貌相似但却不同的植物,橘可食,枳则酸涩不可食,但却可入药。古人将这两种植物混为一谈,但却误打误撞出“橘逾淮成枳”这个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它指出,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土条件,物种和制度是不能随便移植套用的。
各国有各国的制度条件,不能随便套用,套用不当,就会长出四不像的怪胎。最近这几个月,在台湾闹成一片的BOT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都知道,英美的右翼,对政府的职能,怀有一种病态的敌视态度。它认为政府权力愈大,就愈可能为恶。这种心态在1960年代兴起,这就是所谓的新保守主义。这种主张到了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它开始成为主流,也成了政治正确的意见。这派思想认为政府办事就是会浪费无效率。因此政府的公共工程,如果民间公司和法人机构也能去做,政府就应鼓励民间参与。于是遂有了BOT这种公共工程的模式。
它的确实意义是,政府的公共和公用工程,可以开放给民间来办,民间公司和政府订立契约,民间公司负责筹资,承担“建造”(Build),以及一段期间的“营运”(Operate),然后再将它“移转”(Transfer)给政府。这3个阶段的缩写就是BOT。根据保守主义者的说法,BOT这种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财务压力,当BOT成为一种新模式,政府不必出钱,就可得到许多利益,因此它也是一种“三赢”,政府、公司及人民都可得利。
因此,BOT这种模式,乃是民间大企业从政府手中夺取权力的一种方式。但英美BOT的效果还不错,其实是有条件的。(一)外国政府推动BOT,政府办事透明公开,不容易官商勾结,串通舞弊。(二)外国大公司比较重视企业伦理,不至于偷工减料,自砸招牌。(三)BOT乃是严肃的契约行为,必须当事的政府及公司都熟悉依法订契约和依法办事的规则,当权利义务清清楚楚,BOT就不容易出事。(四)外国政治有基本的公信和互信,不会死缠烂打,BOT很少纠缠不休的案例。
英美的BOT模式,在1980及90年代被引进台湾,在产官学界的吹捧下,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政治正确,所以无论什么事都BOT,台湾建高铁是BOT,台北市建巨蛋棒球场也是BOT,许多县市在风景区建旅社也是BOT,但台湾的BOT经验是一本糊涂账。几乎每个案子都留下一笔滥账,官商责任纠缠不清,更严重的是BOT的公司并不是很专业,工程品质似乎出了问题,而有公共危险之虞。
最近台湾的政治乱成一团,台北市的BOT就是个乱源,现任的台北市政府在追查之下,发觉前任市长马英九和郝龙斌,在推行BOT时,许多事都不透明,在黑箱运作下,出了许多问题,最严重的是,政府似乎故意放水,图利商人。台北市官方已表示,考虑把马英九和郝龙斌移送法办,而国民党则全力反扑。两边骂来骂去,已成了台湾最大的政治恶斗。
BOT可以说是新兴态的特许商业模式,政府提供土地和商业机会,民间公司则负责建设和资金技术,这是一种新的契约行为。这种事情最需要官商双方都负责守法,存公信和互信,有了互信,官商的契约行为才有依靠,当有了公信,整个事情才不会愈闹愈大,最后变成永远扯不清的政治斗争。但非常遗憾的,台湾的政治本来就缺乏互信和公信,这遂使得BOT无法形成客观性,当事情打从头就没有客观的标准,愈到后来,它就无法避免愈闹愈大。任何留意台湾变化的人,一定发现台湾愈来愈乱,在外国实行得还不错的BOT,但到了台湾,却变成了乱源。
因此每个社会最重要的是自己的风土,风土好了,在引进别国的制度时,就不会离谱。当自己的风土坏了,引进外国的制度,就只会添乱,台湾的BOT,就是证明。
南方朔 台湾政论家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