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荒田
我和X,交情超过20年。他70多岁,早已退休。X是我一直钦佩的读书种子,他平生无他嗜好,独爱书。家中藏书数万册,客厅里中英文书籍堆至天花板,卧室里,床的大半也让给了高耸的书山。最近他回国探亲,被国内三个多年没见面的亲妹妹“修理”得灰头土脸,回到旧金山后向我诉苦。
如今,他的骨肉至亲就是这三个亲妹妹了。三个妹妹各自有家庭,都已退休,享受着含饴弄孙之乐。见面之后,妹妹们对久别重逢的哥哥招待得周到热情,气氛本来不错,但夜深之时,兄妹四人灯下深谈,爆发了可怕的冲突,焦点是X的“失败人生”。
妹妹们一致指责哥哥这么多年“没有争气过”,表现在:没买房子,没有可观的财产。“人家去旧金山,多少发了财,看你……”知道哥哥回国以后,通过文友自费出版过一本著作,妹妹们更加义愤填膺,批评哥哥“专干亏本事”。妹妹们举出一桩桩事实,诸如:赴美初期放弃报考当地公务员的机会,多年在中文报馆当低薪编辑,一次买书花美金数百元……妹妹们又回顾父亲生前对独子的期望,越说越激动,声泪俱下。X低头坐着,冷汗直流。说到此处,他对我叹道:“颈部若加上两双红卫兵的手,就成‘喷气式批斗’了。”
我们都晓得,这三位年过六旬的女性出发点至为光明正大:恨铁不成钢。“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费这么多唇舌,连眼睛也哭肿。”然而,我们可见过,由“恨”锤炼过的“铁”果然“成钢”?尤其是让古稀之年的“铁”,脱胎换骨为她们所定义的“钢”?别说X的价值观和妹妹们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差异,即使X确是天下罪人,不“恨”不足以谢天下,也不能不正视一个事实:X已没有能力和条件,改变生命状态。其实,X自食其力,从来没有向经济条件比他好的妹妹要过一块钱。他长期居于海外,当“书蠹”是他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妹妹们凭什么单冲着哥哥的“穷”而喋喋不休呢?如果她们具备起码的人生智慧,就会尊重爱书的哥哥,把哥哥通过读书取得的成就视为家族的骄傲,充分肯定哥哥的才华、学识和作品,而不是让远方来的稀客饱受责难,以致失眠。
检讨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人关系方面的败笔,大部分都是“恨铁不成钢”造的孽。首先,持此“恨”者坚信自己事出有因,“恨”来自无可非议的爱。其次,他们毫无例外地坚持一己之见,排除一切异议,被批评者必须接受他们所画的从“铁”变“钢”的路线图。再次,他们所认定的“钢”往往比较现实,以物质享受的水平来划分是“钢”还是“铁”,并且将此价值观当成真理,强加于人。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被批评的“铁”丢尽自尊,无所适从,双方不欢而散。
我的老友在我的劝说下,终于气顺。他说:“我活下去,靠的是穷书生的傲气,她们偏要在这上面剥夺我。”
(大浪淘沙摘自《今晚报》2016年5月12日,黎 青图)
赞一个 (0)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