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浪子 老来弥勒

 
少年浪子 老来弥勒
2017-03-14 09:32:38 /故事大全

◎美亚

倪匡的标签数不胜数,每一张都实至名归: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华语科幻鼻祖、武侠作家、获电影金像奖终生成就奖的电影人、风流成性的浪子……而盘桓在他身边的至亲挚友,几乎囊括了港台文化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金庸、黄霑、蔡澜、亦舒、三毛、古龙、张彻、胡金铨。和金庸的亦师亦友,和黄霑、蔡澜主持的《今夜不设防》,和古龙、三毛的“生死之约”,排列组合,段段惊心,件件佳话。

在乎不在乎

倪匡真的什么都不在乎。精力过人的他,曾经历过“Hi-Fi时代、养鱼时代、贝壳时代”。他对每一个爱好都当术业专攻,潜心钻研,甚至出书,可一旦绝念放弃,便将其成果尽数送人,毫不留恋。

有段时间他迷上了养鱼,给自己取个笔名叫“九缸居士”,以养鱼心得针砭时事。他家中硕大精致的鱼缸可不止9个,一共20个,宛如私家海洋馆。

儿子倪震小时候调皮,把玻璃桌弄碎,被碎玻璃割掉一点肉。倪匡不去查看儿子是否要紧,转身就把那点肉放进养食人鱼的缸中。“我想看看它们到底吃不吃人肉”。

如此走火入魔,一朝兴趣全失,却毫无眷恋地转赠亲友。朋友们摇头摆手无情拒绝,倪匡长叹:“人情之薄,可叹也。”

对于自己的作品,他也持同样的态度,一旦写完从不更改,卖出版权从不过问,多年高产从不留底。好友蔡澜曾问他要几本早年的散文集,他说早就送人了。

出他散文的香港某出版社曾通知他说,还剩下60多本,如果再卖不掉,就要把书毁掉,不过可以3折卖给他。倪匡听了哈哈大笑:“别人都不要看,我自己买来看什么?还要卖给我,真是匪夷所思。”

真正匪夷所思的是,听闻我提及卫斯理系列即将在内地开拍,他面露犹疑。在这个IP独尊的时代,倪匡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影视版权在哪里,只把这件事委托给好友,至于卖给了谁,版税几何,他毫不在乎。他说网上到处都能免费看到自己的作品集。“好几个网站,还给我排序,其中还有8部伪作!”提到这件事,倪匡居然兴奋不已,“伪作写得很好。年轻人有那么好的才华不自己去写,却要去写卫斯理的伪作,太可惜了!”

在许多网友看来,他的“科幻小说”更接近“玄幻文学”,也有人觉得其与伊恩·佛莱明的007系列、日本田中芳树的传奇小说类似。

他听完哈哈大笑说:“他们说我的小说不是科幻,我也不追究,我只懂得写好看的小说。”这不禁让人想起他在自传《哈哈哈哈》里提到的一段往事:

当年《地心洪炉》在《明报》连载,有一段讲卫斯理从飞机上掉到南极,饥寒交迫,见一只白熊跑来,便把它杀了,剥皮取暖,吃肉充饥。有读者来信骂倪匡:“南极没有白熊!南极只有企鹅!”

从来不理读者的倪匡漠然视之。结果这位读者每天一封信,越写越长,说他不负责任,要他解释,否则再写下去就是厚颜无耻。倪匡很火,在原本250字的专栏上,用大字体写了两句:“××先生:一、南极没有白熊;二、世上也没有卫斯理。”

那个读者气得吐血,最后一次来信,只写着两个大字——无赖。金庸看了信哈哈大笑,说:“原来南极是有白熊的,现在没有了,因为给卫斯理杀掉了。”

随意不随意

尽管已吃遍天下,倪匡仍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是叉烧饭。他年轻时从内蒙古一路颠沛流离,偷渡到香港,第一餐吃的就是“油汪汪、香喷喷的叉烧饭”。几十年后,早已脱离贫困的他,看到热腾腾的白米饭依旧心生富足之感。

这种把人生阅历掺进味蕾的饮食审美,让倪匡对吃充满宽容和振奋。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失眠抑郁,上山下乡时,能抓到一只老鼠吃就是人间美事”。

20来岁时,倪匡被派到人迹罕至的内蒙古草原。为了在孤寂中寻乐,他让自己的狗和草原狼配种,生了4只凶悍的小狼狗,结果把视察的领导咬伤了,从此领导和他结下了梁子。

后来遇到暴雪,取暖的煤运不过来,他又将河边的小木桥劈成柴火,暖炕自救。本来他打算开春再建造,没想到他因“破坏公共交通”的反革命罪行接受隔离调查,他只能将自己的档案一把火烧光,骑着一匹老马,再胡乱扒上一辆火车,一路南逃到上海,再偷渡去了香港。

刚到香港时,倪匡做一天两毛七日薪的建筑工人,下班后躺在维多利亚公园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想着“若能在香港过10年自由的生活,就已经很开心了”。

闲暇时,他看工友读报读得津津有味,扫了一眼那些连载的小说,便扬言“这个我也会写嘛”。于是真的写了一篇讲土地改革的《活埋》,成功发表,拿到了90港币稿费。从1957年的《活埋》开始,倪匡从未被退稿。稿酬也从90块涨到500块,再到后来无人能及的天价。

22岁前颠沛流离的经历,给倪匡留下诸多后遗症,比如他始终没有方向感,需要戴有指南针的手表;比如他从来都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态度俯瞰人生。

40岁生日时,倪匡自撰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到了73岁,他又作词自嘲:“居然挨过七十三,万千千山睇到残,日头拥被效宰予,晚间饮宴唔埋单。人生如梦总要醒,大智若愚弹当赞。有料不作亏心文,没气再唱莫等闲。”

但在写作上,他的勤奋又无人能及。他当年自称是“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有几年时间,他一天写2万字,同时为12家报纸写长篇连载,且从不拖稿。

一本10万字的小说,10天杀青。他说这叫“专业操守”。一夜花天酒地,翌日醒来,头痛欲裂也要撑着写。

剧本创作也如此。邵氏电影400多部武侠剧本,有261部由他撰写。加上台湾、东南亚其他电影公司慕名而来的,因为合同问题未拍摄的,总共561个。

倪匡写剧本的速度令人咋舌,3天就能完结,曾被制作方质疑快工出糙活,后来他坚决捂一星期再交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陈文贵曾回忆:“当年我进邵氏当编剧,有职员告诉我,倪匡每天上班,打开抽屉甲写甲剧本,一小时后打开抽屉乙写乙剧本,据说那桌子有8个抽屉。”

倪匡的多产,似乎只能用“天赋”来解释。早年辍学北上的他,只有初中学历。后来他参加台北的文学座谈会,与好友三毛相邻而坐,与会者都是镶金边的硕士博士。临到倪匡自我介绍说只有初中学历时,台下一片哗然。三毛理直气壮地接话“我小学毕业”,两位好友相视莞尔。

宿命不宿命

倪匡是基督教徒,又对佛教颇有研究,作品里有很多表现轮回、因果的故事结构。他的武侠科幻多是泛灵论的,猿猴蟒蛇都有灵性,可与人为伴。

他又是一个宿命论者,认为每个人的剧本都是由基因谱写好的。“好孩子宠不坏,坏孩子教不好。”在他看来,抽烟喝酒,爱好职业,一饭一蔬都有其配额。配额到了,顺之了结。

倪匡从16岁开始吸烟,有35年烟龄,家里触手可及的地方都有烟灰缸,甚至连“刷牙都在抽烟”。有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上帝给他传来信息:“你吸烟的配额用完了,可以不吸了。”懵懵懂懂连续听到3次后,倪匡恍然大悟:他一定是犯了什么罪,被判了35年的烟瘾,现在刑期已满,可以释放了。从此,他再没吸过烟。

倪匡也曾嗜酒如命,说世间最好的酒叫“再来一杯”,规劝别人空腹喝酒会伤身时,他的建议是“先来几杯啤酒打打底”。他的好酒量始于16岁,那年倪匡被派到江苏双沟镇(当地白酒酿造历史悠久,窖香浓郁)驻守时,每天把酒坊赠送的白酒当水喝,练就了千杯不醉之身。

采访当天,我将托人找来的两瓶双沟酒相赠。他见到感慨万千,说拿回去做个青春的纪念。转头却只向服务员要了一瓶“青岛”啤酒。他说喝酒的配额也被上帝收回了,只剩下15%,偶尔喝点好酒。

写作也如是。2004年,他突然感到字句困顿、灵感殆尽,磕磕碰碰完成后,甚不满意,索性把书名改成《只限老友》,怕读者“读了以后骂娘”。这也是横行几十年的《卫斯理》系列的第143本,温宝裕以“消减大量人口以拯救地球”之名,邀请卫斯理和一众主角离开地球。从此,卫斯理隐遁在宇宙的光怪陆离中,无人得知。倪匡也“随遇而安,斯真隐矣”,47年写作生涯自此结束。

当我就他传记里的事情向他确认真相时,他又露出狡黠的一面:“我的话你都信?亲口所说也不算,你忘了我是干什么的?写小说的人就是在不断地撒谎啊。”

他安然于自己的命运,“脑洞”却并不因此关闭,他坚信这个宇宙一定有外星人。“人类也一定是从外星来的,因为人类有几万年没有化石,而且到现在都没有适应地球的气候。”

新潮老古董

倪匡的作品有个共性,无论是科幻还是武侠,即使主角不是女人,也总会把男主角写得怯懦鲁莽,身边却放一位心智颇高的女人来主持大局,推动情节。“女人就是比男人好啊,历史上有极度混蛋的男人,却没有极度混蛋的女人。”倪匡说起女人,脸上柔情似水。

倪匡对女人的推崇,首先在其母性,“女人光是生孩子这件事就非常了不起,一个人变两个人,魔术都做不到啊”。他对女性美的定义为温柔:“女性美之中,温柔占极重的比例。温柔的女性让男人如沐春风;不温柔的女人,会令男人如坐针毡。”

他心中最理想妻子的典型,是《鹿鼎记》里的双儿——玲珑剔透,娴静温顺。也难怪他在帮金庸代笔《天龙八部》期间,一上来就把阿紫的双眼写瞎了,只因为觉得这女孩“实在讨厌”。

从这两点看来,他的两性观着实传统。我们讨论起现代女性愈发独立时,倪匡评价:“这只是历史的波动,女人很快就会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过于追寻独立的结果就是,男人会越来越不爱女人。”语罢,也许觉得过于露骨,加了一句自嘲:“女人独立也不能忘记家庭,我是很老派的人,差不多是清朝时候的人啦。”

这样一个“差不多是清朝”的人,手机用的是最老的直板机。他留了电话给我,嘱咐我不要发短信、微信,他不会使用。我笑说:“没关系,我可以发邮件,您不是已经进入‘电脑时代’了吗?”

倪匡和倪太在1992年飞去美国三藩市定居,做了14年“山中宰相”。他从未起念去近处游玩,唯一的出行,就是驾驶一辆美国残疾人用的三轮车,去菜市场买食材。

倪匡每天除了悉心烹制一日三餐之外,就是摆花弄鱼,间闲写作,自称“三艺老人”:“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第三。”家中的4个冰箱满满当当装着各类食材,他还要求倪太给他买一个“棺材大”的冷冻箱——倪家约法三章,倪匡的稿费和倪太一人一半,去美国前,倪匡的那一半花天酒地千金散尽,现在所有支出自然都要得到倪太审批。

“三艺老人”在美国学会了用电脑看新闻、写作、回邮件。倪匡对电脑等一切现代科技向来排斥,不屑摆弄。他听收音机,要听5个台,就让倪震买来5个收音机固定好频道,收听哪个台打开相应的收音机即可。

一次倪太从香港省亲回美国,带回一个手提电脑,倪匡大惊:“按了几下,什么东西都能找出来,我和我女儿都吓了一跳,大叫‘电脑怪妻’!”

在美国不用争分夺秒写稿,足不出户便多了闲暇,他又念及香港的一切,无奈之下向“电脑怪妻”学习用电脑浏览网页,大惊“太神奇了”。

在华人电脑专家粉丝的帮助下,他还学会了声控写作。他每天勤加练习,并不断添加词语存储,最后电脑已经不能识别标准普通话,已然习惯了倪匡的风味普通话。学会声控写作后,他嘚瑟的方式是取人名不再从简,而是越复杂越过瘾,从前手写越简单越省事,人物名字都叫“王一中、丁一山”,现在以电脑代笔,就成了“銮銮”之类。

硬件更新跟得上,倪匡的软件也更迭得迅猛。他玩过一阵微博,还和蔡澜受邀做直播。在微博上和粉丝互动,谈的都是现代文学和艺术。

他还跟我探讨了最近让他困惑不已的问题:“亲子鉴定和父亲基因重合度有99%,那母亲只有1%吗?我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所云。”他望向我的眼神,焦灼得像一个十几岁的渴学少年。

(诗韵摘自《南都周刊》微信公众号“nbweekly”,本刊有删节)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浪子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下一篇:灯 光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