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莹
兹德涅克·米勒
一只胖乎乎的小鼹鼠住在自己挖的地洞里,每天把屋子整理好就会从地洞里探出脑袋,和它的小伙伴一起开始去森林里探险。
自20世纪80年代《鼹鼠的故事》在中国播出后,这只憨态可掬的小鼹鼠,便以区别于美国、日本动漫风格的独特姿态,占据了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
时至今日,从众多著名的动画形象中回看小鼹鼠,它仍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天性胆小,却勇于探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
1921年春天,兹德涅克·米勒出生于布拉格北郊小城克拉德诺。他从小喜欢画画,很早就展现出绘画方面的才能,先后在布拉格的国立绘画学校和美术学院学习。1942年,在“二战”结束之前,他就开始了在专业动画工作室学习和制作动画的工作。
3年后,他去了由捷克另一位动画电影制片人吉日·特恩卡带领的T恤兄弟工作室工作。
1954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工作室制作一部短片,告诉孩子们,裤子是怎么制成的。
米勒希望有一个小身影能伴随故事发展的始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毫无头绪。直到有一天,他在森林中散步时,不小心被鼹鼠打洞拱出的土堆绊倒,由此萌生创作一个全新动画形象的想法。
米勒将小鼹鼠引入动画,将故事情节设定为:小鼹鼠想制作一条带裤兜的裤子方便收纳它的物品。为了制作这条裤子,它向朋友们求助,蚂蚁负责纺织,龙虾负责裁剪,小鸟负责缝补,还有小蟋蟀、小青蛙、小刺猬、小老鼠参与其中。终于,小鼹鼠在大家的帮助下制成了梦寐以求的裤子。
虽然《鼹鼠做裤子》只有短短的11分钟,但在片中米勒向观众介绍了“一条裤子完整的制作流程”——从最初寻找亚麻等制作材料到后期的加工。影片中体现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让整个故事充满温情。
鼹鼠与他的伙伴:兔子和刺猬
米勒在一次采访中说:“沃尔特·迪士尼在他的漫画里用了几乎所有的动物,但这一个被我选中了。”后来,这只快乐幽默的小鼹鼠引得众人关注,并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艺术声誉。
在《鼹鼠做裤子》中,小鼹鼠不仅会说捷克语,还有捷克语的旁白。但从第二集开始,米勒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观众看懂剧情,就去掉了所有旁白。
片中的小鼹鼠只会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看看、这里、再见、糟糕、好棒啊……这些声音都来自米勒的两个女儿——凯瑟琳和芭芭拉。
或许,这也是《鼹鼠的故事》被世界各地的观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从1957年第一部《鼴鼠做裤子》开始,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鼹鼠的故事》总共只有59集,最短的不到两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15分钟,全由手工绘制完成。
创作横跨近半个世纪,《鼹鼠的故事》也经历了创作者思想和时代语境的变迁。20世纪六七十年代,鼹鼠像儿童一样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它和朋友的探险经历总是充满童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捷克社会的动荡,鼹鼠会更多地思考城市化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最后10年,米勒的创作重归童趣,但慢慢转向儿童科普教育类型,这不免让人怀念早期那个如幼童般呆萌的小鼹鼠。
《小鼹鼠与火箭》纪念邮票
1965年,《小鼹鼠与火箭》问世时,没有人能料到小鼹鼠有一天会真的坐在火箭上。2011年,由阻燃材料制成的小鼹鼠玩偶被美国宇航员安德鲁·福斯泰带入太空——他妻子的母亲是捷克人。
2018年3月21日,安德鲁·福斯泰又一次携小鼹鼠进入太空,与国际空间站的工作人员合作超过半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小鼹鼠在太空的时间比弗拉基米尔·雷梅克待的还要长——雷梅克是唯一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籍宇航员,1978年,在联盟28号飞船上待了7天22小时17分钟。
对于把动画变为绘本,米勒是谨慎的。他反对把动画片的截图用在书中,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每张图的手绘品质。
在他的笔下,绘本里的小鼹鼠展现出动画影像的连动效果。他的艺术创作深受捷克版画和传统剪纸影响,虽然造型拙朴,但是色彩明丽。
《鼹鼠和小鱼》是米勒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鼹鼠为了帮助小鱼,想办法将大金枪鱼从池塘移进河流。
这也是《鼹鼠的故事》中反复讲述的主题——小鼹鼠始终抱持慈悲之心,不仅会对需要帮助的小动物伸出援手,也会悉心守护生活的家园。
米勒先生曾说:“我希望我创作的动画片和书籍能给所有孩子带来快乐,丰富他们的感情生活。因为如果没有感情,每一个人都是贫穷的。”
《熊猫和小鼹鼠》海报
(林 朗摘自微信公众号“Lensfor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