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荣获多项大奖的电影《贪民窟的百万富翁》,男主角杰玛为何能成百万富翁,影片给出四个答案:A、他作弊;B、他幸运;C、他是天才;D、一切命中注定。
这段提问,给我的印象很深,使我对胡润榜单中的大富翁们,产生了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兴趣:原来他们都是干什么的?在什么时候掘到第桶金?他们何以能够发家致富?
比例接近50%
带着重重疑惑,我开始对胡润榜富翁进行统计与分类,选取每年的前50名(去掉重复上榜者),共计205名富翁。看过他们的人生经历,我发现正好有100名富翁(家族、兄弟和夫妻,只算主要的一人),就如同电影中的杰玛一样,家庭出身一贫如洗,“贫民富翁”的比例接近50%。
这些贫民富翁有过穷困的童年,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整天都被饥饿所威胁。比如,靠贩卖汽车起家的洗笃信(1999年胡润富豪榜第19位),小时候,吃得最好的就是番薯加一把米熬成的稀饭,“稀饭里只有几粒米。一年只能吃两次肉,一顿是过年,一顿端午节”。为了给自己加餐,冼笃信甚至把目光盯上山里的老鼠、松鼠、野鸡和蛇。
在这些“贫民富翁”中,家庭贫困的一大特点,还在于人口众多,如华为老总任正非(2000年胡润富豪榜第5位),全家共有9口人,家里通常都是几个人合用一床棉被,在地坑里做饭。这种贫困的景象,连前去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年轻时,任正非在家里,就没穿过衬衣,即便是夏天,他也穿厚外衣。
财富黄金时代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贫民富翁”,加起来是整体的65%。这两个年代的人,正好赶上解放后,毛泽东提出“人多力量大”的口号,号召全体人民多生多育。据传,当时,有的“英雄母亲”生过18个孩子,生七八个的,只能算普遍现象。
生长于这两个年代的人,一出生就拥有这么多史弟姐妹,口粮少,人口多,自不必说,其间,还要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吃不饱穿不暖,是那个时期的常态,经历长久的贫困与苦难,他们更加希望摆脱困境。
20世纪80年代,当财富的禁忌被打破,已经成年的那一代中国贫民,如饿虎出笼。为了追求财富,他们表现出近乎天方夜谭的想象力。那个年代,中国流传白手起家、一夜暴富的发财神话,这是中国的贫民富翁们的黄金时代。
与之对应,纳入我们统计范围的100名“贫民富翁”中,大部分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掘到第一桶金的。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