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不知有多少哥哥走了西口,又有多少妹妹流尽了泪花,可以说随便拎出哪个来都是部厚重的故事。刘继兴考证,当时因走西口在内蒙古定居的河曲人就达20万之多,而现在的河曲县,也不过16万人口。当年仅仅一个县就有这么多人走西口,山西全省有多少呢,肯定得是一串很长的数字,数字上血泪斑斑。
就这样,当年一代又一代的山西人走西口,走出了一部苦难史,也走出了一批历经磨练而精明强干的晋商来。如乔家大院的主人在鼎盛时期一度垄断了包头的一切贸易经营活动。而乔家由寒酸贫困通往大财大富的发展道路,就是由先祖乔贵发走西口开始的。包头,现在是内蒙古草原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两百万。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个叫包克图的小村子。包头人说,因为山西人到这里做生意,才一点一点有了今天包头城的雏型,现在包头城里还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乔家在一百多年前开的商号的名称。
在走西口历程中变成大商人的山西汉子们回来家乡后,为自己修造的房子大都是豪宅大院,被作为晋商财富的象征。这些院落的第一代主人,在走西口之前,几乎全是一些在家乡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
然后,像这样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走西口者命运很凄惨。山西的许多地方志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这样的故事。如榆次有个姓董的,他父亲和他母亲结了婚就走了,以后生下他。根本没见过父亲,三次到新疆去找,听说在新疆,在哪里不知道。第一次去失败了,过了几年又给别人当长工,赚了钱以后又去找。第三次走到半路上,听到一个人从西北回来的一个人,像山西口音,就问,打听,说敦煌有个庙,庙里有个人的长相,像你说的这个人。后来他就往敦煌去,去了以后,到庙里一听,口音是山西榆次人,最后一问就是他的父亲。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晋商衰落和内蒙贸易的停顿,以及政府对此地失去控制,走西口以一种无序的状态进行。而西口之外的地区政局动荡不安、灾患频仍不断、基层控制能力薄弱,走出西口的移民仍然和口内一样生存无着,大多走上了匪盗之路。走西口又从财富之路变成了从匪之路。走西口的规模也渐渐变小,走西口从此走向衰落。
欣逢盛世,走西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走西口的文化内涵却传承了下来,那就是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后人奋发图强的一笔精神财富。
所属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