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难的考试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何

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首页 > 故事会 >
 
中国最难的考试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何
2014-09-17 09:26:20 /故事大全

公务员职业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加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原来只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变成了全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的考试”。

“中国第一考”

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2005年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被许多网友称为“中国第一考”。

事实上,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而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连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而加入报考大军。

20年的风水轮流转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就此结束了政府机构遴选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组部制定了规定,叫“凡进必考”,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一开始公务员考试并不那么热,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4万多人。

在80年代,中国的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并不以进政府机关为最理想目标。调查显示,1984年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青年们开始重视经济收入,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若“双高”达不到,则选“单高”,经济收入可以暂不考虑。

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商热”成为社会的焦点,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下海”。不过,公务员里那时真正下海的还是有资源有本事的官员居多,他们利用开始时的权力和拥有的便利资源为自己淘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2年后,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的“最迫切需要”,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开始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这种“好日子”在1995、1996年左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自在,通货趋冷,银根紧缩,大量的下海者又纷纷上岸。

公务员:一个金饭碗?

2002年,在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当代中国社会被划分为十大阶层,公务员的高层和一般办事员分布在第一和第四两个阶层里。3年之后,当年主持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仍然肯定地说:“当之无愧,公务员仍处在社会的最高阶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2005年对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也表明,青年就业选择的前三位分别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自己创办企业。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衡量社会地位的变量主要有三个:收入、声望和权力。作为老百姓眼中“当官的”,公务员的声望与权力自不用说。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目前公务员的收入有很大差异。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