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杭州工作的85后湖州姑娘莲子,接到老妈来电。和以前不同,老妈没有开门见山地说事,而是拐弯抹角地绕圈子。“一会儿说天气多变,要注意身体,一会又问我工作忙不忙,还说家里三表姐和男朋友吵架闹分手……”莲子知道,老妈肯定话里有话,“果然,见我嗯嗯啊啊,老妈最后只好问:‘一个多礼拜没见你更新朋友圈了,没什么事吧?有事要告诉我哦!’嗨!你说我妈都在琢磨什么,我就最近工作忙了点,没发朋友圈,她就觉得我出事了。”没办法,这两天,莲子只能有事没事发一句,比如“天气真好啊”、“早餐好丰盛啊”、“睡觉咯,晚安”之类不痛不痒的话。
本想找个地方吐槽臭美 不料好比背了个跟踪器
老妈加我朋友圈
其实,年轻人所喜爱的网络社交圈子被家长们“入侵”(用词略有夸张,请各位家长见谅),从而造成双方的纠结和烦恼,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只是在近两年愈演愈烈。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一来年轻人被层出不穷的网络社交工具“绑架”,不少人都有好几个圈子供自己臭美、吐槽、发泄;二来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其实也挺年轻,很多都是60后甚至70后,对网络工具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也较40后、50后家长高很多。
年轻人觉得:我的圈子属于我和我的亲密朋友,而爸妈则是另外一个圈子里的。家长们认为:有什么事情能告诉朋友不能告诉爸妈?我们是你最亲密的人,你反而要防着?于是,矛盾产生了。话到这里还没完,矛盾产生后,如果家长和孩子都把各自心中的不快直接说出来,倒也直截了当。可双方似乎都没有这样的打算。老妈不会直接说“儿子,快加我微信”,而是绕弯说“这个微信怎么用啊?教教我”;儿子也不会直接说“妈你别看我朋友圈”,而是在加了老妈微信后默默地把她屏蔽。
于是,一个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这样绘声绘色地展开了。活生生一个成人版的《逃家小兔》。
被屏蔽,老妈郁闷了 无奈只能开通权限
人物:John(24岁)
刚步入社会不久的John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怀揣着象牙塔里的理想,却不得不一次次在现实面前妥协。“我在朋友圈里发的都是些‘看不懂’的。”John所谓的看不懂,就是一张抽象又个性的图片,加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有和自己有着同样经历的挚友,才能懂得其中的奥秘。“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能让老爸老妈看到啦!别人看不懂最多就是路过,他们看不懂肯定会来问,问到萝卜不生根啊!”刚玩微信那会儿,John就多次提醒自己,不能让爸妈知道有这么个东西,更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在玩这个东西。
可最终,老妈还是出现在John的微信好友名单里。“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我妈加了我阿姨的微信,再加了我阿姨女儿也就是我表姐的微信,进而得知了我的微信。”John说,“加我好友还不算,还把我们家里有微信的人都加到一个聊天群组里。”老妈时不时给John发微信,问他在干吗、有没有吃饭、有没有睡觉,大多数时候John都是一两句话应付过去。“幸好我有先见之明,在加了老妈微信的第一时间,就屏蔽了她,这样她可以给我发消息但看不到我的朋友圈。”John有些得意。
可是,什么叫防不胜防?老妈每天都被朋友圈里表姐的各种照片和文字刷屏,理所当然地想到自己的儿子怎么能没有朋友圈呢?一盘问,John只能招了。“老妈当时就郁闷了,那表情简直就是在说,我是个不孝子啊!记得当时她也没多说,只是说了句‘我只是想知道你平时都在忙些什么’。”John说,当时他心里很愧疚,赶紧给老妈开通了权限。开通之后,料想之中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只要John发了什么“看不懂”的东西,老妈就会来问,“你和女朋友吵架啦”、“工作不顺利吗”、“钱够花不”……“我只能想,这种随时随地能够‘烦’我的方式,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幸福。”John显然看开了。
当初防妈弃微信 又被老妈妙计骗上线
人物:佩妮(30岁)
“我老妈比较时髦,老早就用智能手机了,微信刚出来没多久,她就自己注册好了。然后来问我有没有微信号,我想都没想就说没有,就怕节外生枝。”撒谎的人总是心虚的,此后佩妮发现,老妈会时不时和她说起微信上的奇人趣事,还挺关注她手机上响起的消息提示。在她看来,老妈不死心。“还好我把微信的消息提示关了,她发现不了。”但佩妮还是担心久而久之难免露马脚,“那时候微信用的人还不多,我一咬牙,把微信给删了。”
然而佩妮没料到,过了没多久,没有微信简直在朋友圈子里混不下去。“工作联系,电话邮件都落伍了,直接微信联系加发送资料。朋友之间就更别说了,八百年不说话不聊天的QQ群,一挪到微信上,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有时候听别人说,谁谁谁结婚了,谁谁谁生孩子了,我说我怎么不知道,他们说你不看朋友圈啊!”无奈,佩妮只能再默默地把微信装上。
装就装吧,别让老妈知道就行。可佩妮老妈有绝招,一次娘儿俩逛街,试穿一件漂亮衣服时老妈非要佩妮用她的手机给拍照,理由是iPhone5S拍出来效果好。“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拍了。回家后,老妈就说要把那衣服的照片给小姐妹看,要我传她,用什么传呢?微信最方便。”佩妮真是服了自己老妈,“她还说,手机里没有可以马上下一个,很方便的。我只好表示自己手机里有。老妈立刻得意地笑了,说:‘就是嘛,你们年轻人怎么可能不用呢!’我就这样被俘获了。”
眼见着微博好友、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偶尔兴起发个小照片,都成了需要三思而行的事。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社交不再愉快,而是变成了一种负担?总结一些原因,就是:那儿有亲人、领导、同事、客户……屏蔽吧?被发现了多不好;放着不理吧,难忍心中有时骚动。怎么办?逃吧。
逃方案A
哪里人少往哪里逃
能匿名更好
从微博逃到朋友圈,满以为安全了,没想到微友四面八方而来;再逃到陌陌,一看,大家都逃来了;去LINE吧,领导没了,同事没了,亲人没了,终于安静了,可发的东西没人评论了!怎么着似乎都难受。最近,有一款社交APP很火,叫“秘密”。“秘密”里面没有个人资料、头像、历史痕迹,即使给人评论,也会被随机改变头像。而好玩的是,秘密里的人,都是你通讯录上的好友,或是你好友的通讯录上的人。也就是说,有两层关系的人能看到你发的秘密,但你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谁。
于是,有人在里头倾吐领导的极品事件,有人说出心里的暗恋,有人爆粗口、倾泻愤怒……“秘密太好玩了,我终于不用变着法子指桑骂槐地在朋友圈吐槽了。”有人说,秘密既满足了“发”的欲望,又满足了“被评论”的欲望。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说,发消息本身就代表着你想被关注。但又有人担心,后台可靠不?
逃方案B
实在没地方逃了
那就分组吧
实在逃得没地方逃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分组。就像最早的QQ空间都有权限设置一样,现在网络社交工具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来让你不想让他看见的人看不见,你想让他看见的人看见。
早前微博推出“密友”功能,即只要你在发消息后,点击“密友可见”,被你拉进密友圈的人,就能看到普通博友看不见的东西。后来,朋友圈也“人性化”了,设置了“分组”功能。每次发完照片后,你都能选择一部分所见。所以也就有了,妈妈看不见,朋友能看见的情况。
只是,一旦爸妈们发现自己被孩子分了组,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要么暗自神伤,要么直接发问。恐怕,在分组前,你们首先得想好对策。
逃方案C
管不住爸妈
那就管住自己的“嘴”
从一个圈子逃到另一个圈子,不断下载APP、再不断加好友、熟悉功能……分组,得先发张照片,一次性勾选完本次想被看的微友,下一次,再勾选另一组微友。因为有些消息,是父母不能看,同事能看的;有些是同事能看,客户不能看的;有些是朋友能看,父母、亲人、同事都不能看的。万一哪一次一不小心点错,能看的人看不了,不能看的全看了……那就死惨喽!
所以,有人就选择哪儿都不去,或者只看不发,做一个默默的旁观者,也挺好。“有些事情自己经历就好了,不是非得让别人也知道的。”沫沫就从来不发朋友圈,在她看来,吃饭拍照要发、逛街要发、买东西要发,连睡觉都要发的人,都是“吃了空”。她的想法并非对,但选择“闭嘴”或许也是一种“万无一失”的逃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