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非川之战:10万大军被吐蕃40万军队围歼,一个经典的战争故事带你走进炮火连天的战争世界!
西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它“右通海藏,左引甘凉”,扼控边陲,卫屏中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西海锁钥”的称呼。自古以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故而,青海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遗留了众多古战场痕迹。
本期,我们去寻访薛仁贵率领十万雄兵在青海的足迹,遥想大顺军为巩固后方远征西宁,再听湟源石堡城下的金戈铁马声。
唐朝名将薛仁贵骁勇善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为唐朝前期的强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他在青海大非川一役中却全军覆灭,这是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战败。
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中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记载。杜甫名篇《兵车行》中也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描写,诗人笔下的青海古战场悲壮凄凉。
李逢春先生研究青海地方史多年,对薛仁贵在青海的战役了解甚多。西宁市文联刘会彬先生在一次无意的考察中,发现当年大非川战场一带今天有许多薛家人,他们自称是薛仁贵的后代。
西宁曾经是古丝绸之路南线重镇,当年是吐谷浑王国苦心经营了多年的基地,这里有当时军队不可缺少的战马---“青海骢”。
薛仁贵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白马银甲、腰挂两弓、手持方天画戟的他,在战场上,所到之处,戟挑马踏,敌人兵退如潮。这样一位拥有赫赫战功的大将,当年率领十万雄兵,远赴青海,征讨吐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在战场上创造过无数次神话的他全军覆灭,大非川一役成为了唐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旧唐书·薛仁贵传》里对薛仁贵在大非川的战役有详细的记载,这位战功卓著、久经沙场老将的失败竟然是源于郭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孙子兵法》总结了造成战争失败的六种原因,其中之一是说:“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大意是说部下不服从主帅管束,造成部队溃败,叫做“崩”。薛仁贵在青海大非川战役的失败,就是这种效应的实际战例。这是李逢春先生对当年薛仁贵在青海失败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薛仁贵率领十万之众长足跋涉,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茫茫的高原,道路崎岖、气候多变、水土不服、环境陌生等多种原因困扰着他们。这位优秀的将领作出了“乌海(今花石峡一带)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时机”的判断,命令后勤部队在大非川地区“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让郭待封就地留守,自己带领轻骑奔袭。薛仁贵安排好这一切后,率部前往乌海,与吐蕃守军数万人展开了激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他速战速决,率军冲杀,取得了胜利,收获了万余头牛羊(可见,当时的吐蕃军队的强盛,消灭一支很小的部队,就会收获万余头牛羊)。正在他准备鼓行西进,直逼乌海城的时候,得到了辎重尽失的消息。原来,郭待封自认为资历和官职都比薛仁贵高,擅自率领后勤部队在茫茫草原上行进。当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托运粮草的一定是马车或者牛车,在道路不便的地方,十万人给养的运送车队想当然是非常缓慢。而且,他们暴露在环境陌生的地方,危险显而易见,最终在半路上遭到了吐蕃军队的截击。这时候,薛仁贵只好退军大非川,可是半路上又遇到了40万吐蕃大军的伏击,仓促迎战,最后全军覆灭,主将和副将都被俘虏。最后,薛仁贵答应了吐蕃提出的唐军不得进入吐谷浑领地的条件后才被放还,回到长安后落了个贬为庶民的下场。一代名将在青海打了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遗憾一生。同时,这次战争也显示了吐蕃强大的战争能力,可以动员40万之众,这只有鼎盛时期的匈奴和突厥做到过,这一次战役也标志着唐朝帮助吐谷浑复国的计划彻底破灭。
读完本故事,你震撼到了吗?如果你还有更精彩的战争故事想投稿赚稿费,欢迎联系小编哦QQ222845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