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冷战后俄军的四次大动武:两战车臣亮剑乌克兰

 
盘点冷战后俄军的四次大动武:两战车臣亮剑乌克兰
2022-04-16 20:27:01 /故事大全

人类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战争的历史。了解盘点冷战后俄军的四次大动武:两战车臣亮剑乌克兰,或许对我们有所 启发。。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以及西方制裁加剧,俄罗斯深陷经济困难的同时,其政府和军队的反应也受到各方高度关注。乌克兰危机中,俄军快速高效的行动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冷战结束后二十余年中,俄罗斯武力运用的次数少于美国,其中规模、强度、影响比较大的有4次。这一过程中,俄军经历了怎样的战争实践?其武力运用有何特点与逻辑?值得关注。

No.1第一次车臣战争

一战车臣,俄军草草收场

1991年12月26日,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实体不复存在。在苏联地区潜伏的各种矛盾迅速凸显,新独立国家之间以及新独立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领土纠纷和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加剧,俄罗斯也不例外。在俄罗斯谋求独立的同时,俄联邦内一些自治共和国的独立意识也在增强。尤其是车臣,从俄联邦独立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1990年11月25日,车臣举行了“车臣族全国国民大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建立车臣“纳赫乔共和国”的宣言,选举退役将军杜达耶夫为大会执委会主席。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总统”,随后宣布车臣独立。在此背景下,车臣分裂势力与俄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1994年11月29日,俄联邦安全会议做出决定,以军事压力迫使杜达耶夫政权放弃“独立”,并解散车臣非法武装,如不奏效,则以作战行动将其消灭。经过军事准备,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持续近两年,由4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1994年12月11日至26日,俄军出兵车臣,合围车臣“首府”格罗兹尼,至12月26日,俄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推进到格罗兹尼边缘,达成战役合围态势。第二阶段,1994年12月27日至1995年2月21日,俄军强攻格罗兹尼。经过激烈战斗,俄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基本控制格罗兹尼。第三阶段,1995年2月22日至6月13日,俄军攻占车臣重要城市,进入山地追歼残余非法武装。第四阶段,1995年6月14日至1996年8月31日,双方边打边谈,俄政府与车臣反政府武装签订协议。1996年8月底,俄罗斯当局与车臣反政府武装基本实现停火。

作为从苏联独立后的第一次高强度军事行动,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俄军付出重大代价,消耗许多资源,却未能达成既定战略目标,还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在作战思想上,俄军对车臣分裂武装仍然实施集团强攻、逐层推进的陈旧方法。在指挥协同上,多个军种、多支部队、多个行动之间缺少紧密的衔接配合。战争后,俄罗斯中央政府的权威遭到削弱,许多自治共和国乘机加大了对主权索求,西方国家也加大对俄罗斯内政的干涉力度。第一次车臣战争体现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军力衰落的大趋势,其表现与同一时期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

No.2第二次车臣战争

再战车臣,俄军扭转颓势

第一次车臣战争没有解决车臣问题。俄军撤出格罗兹尼后,非法武装很快控制了车臣大部地区,再次掌握车臣局势主动权。非法武装不仅在车臣内部十分活跃,还经常越出边界,袭击邻近地区,并与驻扎在当地的俄军发生冲突。1999年9月,车臣问题再度激化。为了彻底铲除车臣分裂武装,俄政府决定成立以总理普京为首,以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内务部长等政府要员为成员的战略指挥机构,调集10万大军,第二次出兵车臣。

1999年9月17日,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主体军事行动由4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1999年9月17日至10月15日,俄军主要任务是杀伤非法武装有生力量,摧毁车臣境内的军事设施和重要工业设施,在车臣北部建立安全区。第二阶段,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俄军主要任务是封锁车臣非法武装的聚集地,夺取军事要地,对格罗兹尼形成合围。第三阶段,1999年12月4日至2000年2月6日,俄军主要任务是占领格罗兹尼,建立地方权力机关并确保其正常运转。第四阶段,2000年2月7日至4月13日,俄军主要任务是消灭车臣南部山区的残余非法武装,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

第二次车臣战争是俄罗斯扭转国内战略颓势的一场重要战争,其实质是制止分裂、维护俄领土完整和统一。战争中,俄罗斯先后动用近10万大军,通过诸军兵种协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历经近7个月激烈战斗,最终铲除了车臣非法政权,基本实现预定战略目标。战争表明,动荡后的俄军回到了发展建设的正常轨道,也向世界证明俄罗斯开始从战略低谷苏醒,有能力捍卫领土主权完整。

No.3俄格冲突

出兵格鲁吉亚,反击战略挤压

高加索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苏联解体后,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夹在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成为各方争夺的目标。西方国家为防止俄东山再起,在前苏联地区长期推行分化独联体、弱化俄罗斯的政策。进入21世纪后,西方国家先是通过“颜色革命”等方式把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的亲西方政治力量扶上政权,后又酝酿吸收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美国更是不顾俄罗斯反对,推动北约东扩,执意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虽有反抗,但基本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经过多年实力积聚,2008年,格鲁吉亚政府的鲁莽行动为俄罗斯反击提供了机会。

2008年,经过1个多月精心准备,格政府在美欧等国支持下,趁全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奥运会之时,于8月8日凌晨,突然出动兵力向格鲁吉亚自治共和国南奥塞梯的首府茨欣瓦利发动进攻,试图利用武力解决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南奥塞梯问题。经过短暂战斗,格军攻占茨欣瓦利,造成包括当地俄罗斯维和部队在内的多人伤亡。面对这种情况,俄罗斯立即出兵反击。俄军进入南奥塞梯,迅速遏止了格鲁吉亚军队的前进势头,重创格军。当时,格鲁吉亚不断向美国求援,美国和北约虽然口头上支持格鲁吉亚,但并未出动一兵一卒。

此次战争,俄罗斯用实际军事行动达成了预定战略目的。一是惩罚格鲁吉亚;二是拓展了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影响;三是有力反击了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这场冲突,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首次在境外采取军事行动,表面上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实质上是俄罗斯同美国的较量。俄罗斯武力回击和惩治格鲁吉亚,承认南奥塞梯、阿布哈兹脱离格鲁吉亚独立,既是对美国等西方大国长期战略挤压的回应,也是对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脱俄入欧政策的警示,表明了俄罗斯维护传统利益的坚定立场。战争中,俄军反应快捷、行动迅速、战法灵活,充分显示出近年来俄罗斯军力发展的效果。同时,俄军也暴露出在侦察、预警、指挥、通信、战场态势感知、武器装备老化等方面的不足。鉴于俄格冲突的经验教训,俄罗斯在随后几年明显加快了军队改革的步伐。

NO.4出兵克里米亚

亮剑乌克兰,争夺地区利益

乌克兰是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主权国家,又是一个夹在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国家。冷战后,乌克兰政权几经更迭。2004年,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策划“橙色革命”,扶植亲西方的尤先科为乌克兰总统。2010年,亚努科维奇当选乌克兰总统,奉行向俄罗斯靠拢的政策。2013年11月21日,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引发大范围民众抗议。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内部亲俄势力与亲西方势力的矛盾进一步激化。2014年2月下旬,乌克兰东南部的克里米亚局势紧张,大量民众要求公投,以决定是否并入俄罗斯。于是,克里米亚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之一。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高度关注局势走向,并做好了武力应对的准备。2月26日,俄罗斯对11万俄军进行突击战备检查。2月28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贝尔贝克”机场被“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占领。3月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同意总统普京在乌克兰领土动用俄军事力量,直至该国形势恢复稳定。3月1日晚,乌克兰武装力量进入战斗准备状态。奥巴马与普京通电话,敦促俄罗斯将军队“撤回”其在克里米亚的基地,停止在乌克兰其他地区的“干预”行为。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同意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同克里米亚代表签署条约,正式接收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

至此,俄罗斯通过快速高效的军事行动,与政治外交手段相协调,完成了出兵克里米亚、接收克里米亚的整个过程,达成预定的战略目标。一是兼并克里米亚,加大对黑海周边地区的影响能力;二是对乌克兰保持巨大压力,为将来的战略选择奠定基础;三是强力反击美国和北约的战略挤压,夺取地区利益,拓展该方向的战略影响。与前几次武力运用不同,此次行动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尽管如此,也能体现出俄军的效能和实力,以及俄罗斯武力运用的高超水平。从后续反应看,美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都不止于此,军事行动带来的战略影响也不止于此,局势仍在变化之中。



读完本故事,你震撼到了吗?如果你还有更精彩的战争故事想投稿赚稿费,欢迎联系小编哦QQ2228454400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