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激光器的研究,起步并不比美苏晚,但根本的战略思想大相径庭。1960年7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强调指出:“死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军事上除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御。进攻武器,比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需要攻防两手,筑城、挖山洞都是防嘛。”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聂荣臻元帅组织有关部门着手激光炮工程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邓锡铭等人参与了这项工作。关于激光炮工程的历史片断,邓锡铭1989年11月回忆说:
1964年3月,国防科委张爱萍、钱学森在北京召开高层小型会议(约30人)。中国科学院谷羽、汪德昭和我参加。主要研究和部署战略防御方面的手段和重大项目。会上钱学森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加强战略防御工作的指示。会议还用了1/3的时间研讨激光作为防御手段的可能性。会议结束后,钱学森对我说:“靶场也得准备起来,一个靶场建设也得花好几年时间。”在会上,钱学森总的指导思想是三道防线:导弹反导弹;超级大炮散靶;强激光。他还对我说:“未来的激光炮,现在有设想,为此我还亲自到展览馆看了你们的红宝石激光器,但最终实现的光炮可能与目前的设想面目全非,原因是技术在发展之中。”
3月底,钱学森到中国科学院与院党组作了具体部署,除激光炮研究外,还有化学激光研究,电感储能研究。
5月1日前后,张劲夫亲自起草给国防科工委的报告,主要内容有:
(1)希望用4—5年时间研制出百万焦耳、射程为3000公尺的光炮样机;(2)能获成功,则在70年代扩大规模,造成千万焦耳或更大的激光武器;(3)如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则将中间成果推广应用;(4)明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
改革开放之初,最早提出“863计划”的王大珩院士回忆起“红宝石激光器”诞生的历程,也是无限感慨。他说:
“红宝石激光器”诞生的昆明光学厂,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建立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光学工厂。主要制造军用双筒望远镜,这个厂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可与当时欧洲一般光学工厂相比。这个厂就继续留作军用,作为发展军用光学技术的基础。我国现在的军用光学技术骨干,大都直接或间接源于这个厂。
1960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项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新事物。王之江和邓锡铭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研制出在结构上有所创新的国产红宝石激光器。鉴于这项成果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就授意王之江和邓锡铭这两位我国激光事业的开拓者,立即投书《科学通报》,阐述激光问世的科学意义及其发展前景。这是我国有关激光的第一篇论文,它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专委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激光我们要加点力,花多点力量。防御,打飞机、打坦克,将来主要靠它,肯定用得上。有一个华裔科学家告诉我,现在美国已经试验成用激光打卫星,已打下一个来。将来打坦克用激光,将来空中战争是激光时代,空间激光时代。据说成本比其他武器都低。”
一代伟人高瞻远嘱的科学预言,标志着中国在研究激光武器的总前提是积极防御。这是与美苏争霸截然不同的战略基点。今天的我们读着这些大时代的小故事,从内心里怎能不深深地感佩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俯瞰未来的战略视野呢!
激光武器是最早、也是得到最广泛研究的,并且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定向能武器。到上世纪80年代世界各军事强国就已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激光武器系统计划,有的还投入了试验装备。如1982年着名的英阿马岛战争,英国海军就在其驱逐舰上装备了激光眩目器,一度迫使阿根廷飞行员的投弹精度大幅降低。历时短暂的马岛战争,没能让激光武器大放异彩。美国海军也曾宣称,他们在监视苏联海军演习时发生过飞行员被苏联军舰上“突然射出的强光”致盲的案例。美国权威军事杂志《国防新闻》2007年还报道,中国在过去几年内曾多次使用高性能激光武器,在美国间谍卫星飞临中国上空侦察时,“从地面进行攻击性干扰,扰乱卫星正常运作”。报道还指美国国防部已证实此消息。煞有介事地说有位不便透露姓名的国防部官员说,“据不同渠道的资料显示,解放军近年投放大量资源开发‘反卫星’武器,其能力已超越俄罗斯,甚至可能已经能跟美国平起平坐了。”美国方面认为中国该项技术已经成熟,并担忧自己的卫星会遭到攻击。美国空军坦言,自从中国进行了“反卫星导弹试验”之后,美国对自身军用卫星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