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宋仁宗交代庞籍的讲和底线是李元昊称臣,只要李元昊能称臣,其他的问题都好解决。可是现在李元昊只称男而不称臣,庞籍表示,名分不正,他不敢向朝廷呈报。
这下贺从勖着急了,如果因为这个问题把议和的事情搞砸了,他回去就没法向李元昊交代了。他缓和了一下口气,说:“子事父和臣事君是一样的,请允许我到开封面见天子,如果天子不同意,我们再回去商量。”
这么一说,就打消了庞籍的疑虑,他在给宋仁宗上报的时候,替李元昊说了一些好话,说李元昊这次来信虽然没有称臣,但是派来的使臣言辞恭顺,可以让他入京觐见,然后朝廷再派使臣到西夏劝说,那么李元昊肯定会称臣的。
宋仁宗同意了,他还下诏,夏使来京,沿途所过州县务必要用隆重的礼仪接待,各州通判要亲自到驿馆慰问。
接到命令后,庞籍就命邵良佐陪同贺从勖等人一同进京。
到了汴京,京城迎接的人找贺从勖要来了那封书信,然后把他们安排在驿馆休息,就没下文了。说好了皇帝要接见的,怎么又不见了呢?
原来资政殿学士富弼(就是与范仲淹一起搞庆历新政的那位)认为,李元昊尚未称臣,皇帝现在接见贺从勖,名不正言不顺,只有李元昊称臣,皇帝才能接见。最终决定,由枢密院出面召见贺从勖,提出宋朝的议和意见。
这些意见一共有七点:一、带来的书信里有一字犯了圣祖的名讳,不能进呈皇帝,原书退回;二、李元昊在信中称“男”,虽然态度较为恭顺,但是即使是父子也需称臣。如果今后李元昊进表称臣,那么朝廷就考虑册封其为夏国主;三、允许西夏自置机构,自任官员,宋夏之间使节往来礼仪与宋辽礼仪相同;四、岁赐西夏银二万两、绢二万匹、茶叶三万斤,每年逢李元昊生日和十月一日赐给,西夏可以到边界来领,但是数目不变;五、允许开设保安军榷场;六、允许西夏在乾元节和正旦的时候进奉;七、两国在沿边修筑堡寨须维持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