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个爱好—喝酒。他曾对人说:“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意思是每天都想喝一回,每次都会喝到大醉,第二天 早上起来总是发下毒誓,再也不喝酒了,可是到了晚上酒瘾一上来,还是忍不住要喝,一喝还是忍不住喝到大醉。而在宋朝,像赵匡胤这样爱喝酒的人还有很多。那 么,宋朝人的酒量如何呢?
武松一顿能喝十二斤酒
宋朝有酒瘾的家伙多如牛毛,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后来的皇帝也都爱喝酒,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是一天不喝就浑身不舒服的主儿。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更爱喝酒,特别是武松,可以不吃饭,不能不喝酒,他还有句名言:“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 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武松没有吹牛。他上景阳冈之前,先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所以才能赤手空拳打死老 虎。后来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又讲究“无三不过望”。“望”指的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每看见一家酒店的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结果总共喝 了大约三十碗,才六七分醉,跟蒋门神比武,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脚就把蒋门神踢倒了。
笔者见过北宋定窑烧造的酒碗,不算大,一碗能装二百毫升,不到半斤,比现在小饭馆里盛啤酒的那种一次性塑料杯稍微大一点点。假如武松在景阳冈下喝酒时用的就是这种酒碗,十五碗等于六斤酒。打蒋门神时喝了三十碗左右,大约十二斤酒。
宋朝的酿造酒度数低
在现代,高度白酒能喝三斤的人,已经是出类拔萃、凤毛麟角了。武松一顿能喝十二斤酒,还不算十分醉,《水浒传》对他的海量是不是过于吹牛了?笔者认为并非吹牛。
第一,宋朝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让它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都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掉,放进坛 子里密封起来,少则三个月,多则十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成了。这样酿造出来的酒,最高度数不超过十五度,一般度数在十度以下,比现在白酒的度数低得多, 多喝一些是可能的。
说到酒的度数,宋朝人还有一首歌谣:“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升,教君霎时饮,霎时醉,霎时醒。听得渊明,说与刘伶,这一 瓶药迭三升。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浙右华亭(即现在的上海)那边酒价便宜,一贯纸币能打三升酒,一个人很快就能喝完这三升 酒,喝完酒很快就会醉,醉了以后很快又会醒。宋朝三升酒刚好是三斤,不过宋朝的斤比较大(现在一斤为500克,宋朝一斤将近600克),这三升酒折合市斤 的话将近四斤。一个普通人很快就能喝完四斤酒,就算喝醉了很快又会醒过来,说明当时的酒度数很低,跟啤酒差不多。
第二,宋朝文献里记载过一些大酒量的酒鬼,他们一部分人的酒量跟武松不相上下,还有一部分人比武松还能喝。跟那些人相比,武松的酒量并不算特别出奇。
苏东坡有个学生叫张耒,在河南做过官,据他自己说:“平生饮徒大抵止能饮五升,已上未有至斗者……晁无咎与余酒量正敌,每相遇,两人对 饮,辄尽一斗,才微醺耳。”晁无咎又叫晁补之,也是苏东坡的学生。张耒的意思是说,当时爱喝酒的人一般只能喝五升,喝一斗的人很罕见,他跟晁补之两个人的 酒量差不多,每次见面喝酒,两个人加起来能喝完一斗,而且还不至于烂醉。宋朝一斗至少能装十公斤酒,张耒跟晁补之共同喝完一斗,说明每人至少能喝五公斤, 也就是十斤。前面说过,武松打蒋门神的时候大约喝了十二斤酒,并不比苏东坡这两个学生的酒量大多少。
绝大多数宋朝人的酒量并不大
无论是历史上的张耒,还是小说里的武松,他们的酒量都不能代表所有的宋朝人。绝大多数宋朝男子的酒量并不比我们大。张耒也说过,“平生 饮徒大抵止能饮五升,已上未有至斗者”。大多数酒鬼最多能喝十斤,从来没见过连喝二十斤的。现在的酒鬼如果胃容量足够大,喝十斤啤酒一样不成问题。而且啤 酒度数低,是消耗时间的东西,只要喝的时间长,每喝完一瓶啤酒就去一趟洗手间,用大半天时间去喝,某些酒鬼甭说能喝十斤,二十斤都不在话下。
人跟人不一样,总有一些人天生酒量小,你给他一天时间,他也喝不完一瓶啤酒。苏东坡就是这样子的人,他在《书〈东皋子传〉后》中写道: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五合等于半升,不过一斤低度酒,苏东坡喝一天都喝不完。所以他又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世上应该没有比我更不能喝 的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