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取而焚之”
由于郑和远洋航行的档案资料被销毁一空,许多基本问题至今仍是一团迷雾,甚至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销毁了这批档案,也说不清楚。正史中没有记载,几种明人笔记上提到是刘大夏销毁了这批档案,但似乎还是证据不足,“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还不能定案。
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一说,刘大夏“取而焚之,意所载必多恢诡谲怪”,烧毁的动机难以服人。陆树声《长水日抄》却是另一种说法,说刘大夏“已先检得,匿其籍”。只说是“匿”,未说是“毁”。再晚些时候,焦在《玉堂丛语》卷五中说:”刘先检得之,匿他处。”也只说是藏匿,没有说是销毁。后来有人诘问:“库中案卷,安得失去?”刘大夏微笑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尚足追究有无邪?”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充其量只能说明刘大夏知道这批档案的去处,还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也可以据此说他敌视、藐视这批档案,有销毁的动机,但也不能肯定是他销毁的。而销毁的动机与顾起元所说的这些档案内容诡谲怪诞又完全不同。
最大的船有多大
由于档案被销毁一空,郑和下“西洋”最大的船有多大也是一个谜。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卷一中有《宝船厂》一条,内载:“今城之西北有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太监郑和等行赏赐古里、满剌诸国,通计官校、旗军、勇士、士民、买办、水手共二万七千八百七十余员名。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与此大致相同:“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成书最早的《瀛涯胜览》也有同样记载,而作者是随船的翻译,应该是可信的。但是折算成今天的公制,最大的船长约150米,宽约61米,排水量约在2万吨以上,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宝船的主桅杆高达72米,相当于24层楼房那么高(按每层高3米计算)。这些数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木材能否制造成这么大的帆船?木质帆船能否承受洋面上的狂风巨浪?仅以风帆为动力能否推进这样的庞然大物?这需要多大的风帆?9桅12帆需要多少人来操作?这样大的船如何入港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