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娘结婚有嫁妆吗

 
古代新娘结婚有嫁妆吗
2016-09-05 15:10:00 /故事大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是一对枕套或两床被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三转一响”;如今的嫁妆则是五花八门:从房子、车子到家电几乎无所不包……嫁妆始于何时?中国古代有嫁妆吗?

嫁妆始于春秋时期

“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县”“嫁资”。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诗经·国风》中有一首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如l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胎漆奁”经考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这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

“另类”嫁妆无奇不有

从史料来看,古代嫁妆的类别和现代差别并不大,但古代还有几种特殊嫁妆,现在已见不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

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的是把凶服等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须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可以让新婚夫妇看后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嫁给皇帝也要置办嫁妆

到了西汉,陪送钱财已成当时男女结婚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女方家要准备嫁妆、男方家要准备聘礼,即便皇帝娶老婆(皇后),都得给老丈人家一笔丰厚的聘礼。据《晋书·礼志下》记载,西汉初年的刘姓皇家有这么一个规矩:“聘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汉代200斤黄金,相当干现代49600克。

对应的,女子嫁给皇帝,即当皇后也要置办一套嫁妆,但置办的花费全由皇帝家来“埋单”。

如清朝同治皇帝载淳娶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时,阿鲁特氏的嫁妆便是宫里置办的,当时由慈安、慈禧这两宫皇太后主持,安排内务府、礼部大臣具体商议拟定。这套嫁妆多达572项,各项都是复数,如冠帽多达28顶,其中朝冠8顶、其他冠12顶、帽8顶,每顶冠帽上都镶嵌了宝石。这在《清同治大婚红档》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嫁妆多了要征税

嫁妆的多少,在古代直接决定一名女子日后在婆家的地位,嫁妆丰厚公婆自然会欢喜。所以,古代再穷的人家在嫁女儿时,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让女儿在婆家能抬起头来。

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在宋代,女儿自打一生下来就要积攒嫁妆钱,南宋进士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告诫世人,“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

因为嫁资、聘礼不菲,动辄多得惊人,有的朝代借此开辟新税种,收娶“嫁妆税”、“财礼税”。如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934-965年)便曾收“嫁妆税”。

“财礼税”出现于元朝,《元典章·户部八》上“聘财依例投税案”条,专门解释此税种的细则。忽必烈(元世祖)当皇帝的至元八年(1271年),曾有人家收到婚嫁财礼绢匹未上税,被当做偷漏税对象拘了起来。此案例上报政府财税主管部门后,遂作出统一规定,以后财礼要“验价收税,遍行各路照会”。

可见,古代结婚也不易!

所属专题:

更多精彩,请点击: 嫁妆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