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将军为何被称为“王疯子”

 
王近山将军为何被称为“王疯子”
2016-09-05 15:04:44 /故事大全

“‘王疯子’来了。”一个士兵说。

“又要打仗了。”第二个士兵说。

“要打大仗了。”第三个士兵强调。

当然,也会有第四个或第五个士兵埋怨:“又要光荣(即牺牲)了!”

“王疯子”,就是二野名将王近山。这位喜欢骑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将军在前线部队一出现,便会引起一阵轰动。于是,一场大战、硬战、恶战便开始了!

在我们的小说、戏剧、电影里,一个人的外貌和他性格的一致性几乎已成定格:慈眉善目者厚道、尖嘴猴腮者狡黠、须眉倒竖者勇猛、白面书生者文弱……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以外貌特征观察人、认识人,就必然会出错,必然会造成误会或误解。

凡是见过王近山将军的人都说,“王疯子”的绰号与王近山的外貌几乎没有相同之处。

他,中等个,白胖,浓眉下一双眼睛极为和善,鼻子不是那种象征刚直的枪筒鼻,也不是那种象征凶猛的老鹰鼻,而是普普通通的大蒜鼻,嘴角常露出微笑,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但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然而,正是这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身上却战伤累累,达七八处:左上臂开过刀,留下一条形伤疤,脉搏量不出,只能量足背动脉;右大腿中部受过骨折伤,走路一拐一拐;头顶上有三处伤疤,中间一块大而深,不能用手重按;背部还有一块花生大小的伤疤,那是子弹穿过右肺所致……

它们是王近山将军英勇作战的标记。

王近山在红四方面军当连长时,和敌人争夺一座山头,他大喊一声,带领士兵冲上去,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肉搏。手枪无法发挥作用,他就上去抱住一个大块头的敌人一起滚下悬崖。一块尖石把他的头穿了一个洞,鲜血如泉涌,但他全然不顾,拔出手枪把敌人活活砸死。当战友们在山下找到他时,他已经昏迷过去了。自此,“王疯子”头上留下了第一处伤疤,洗澡时都不能用劲揉搓。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油县南边打敌援兵,担任团长的王近山率领部队出击,头部又一次受伤,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往后方转移。当时,前线情况十分紧急,徐向前总指挥赶到前线,第一句话就问:“‘王疯子’在哪里?”躺在担架上的王近山听说徐总指挥问他在哪里,拔出手枪命令担架员:“回去!快回去!”他重返前线,坐在担架上指挥部队反击,头部又一次负伤。

1937年冬,在抗击日军对我一次围攻时,王近山指挥部队迅速占领制高点,拦腰切断了敌人。敌人一梭子子弹打来,击中了他。当时王近山竟没有感觉到,继续指挥了5分钟左右。后来战友看到他军衣渗出血水,才发现负伤了。此役,王近山两处受伤:一处是子弹打中肺部,造成肺贯穿伤;另一处伤在左上臂,形成肱动脉血肿。当时王近山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

至今仍然健在的李德生将军、尤太忠将军回忆说:“近山对在山头插红旗指挥作战鼓舞士气的做法极为重视。抗日战争开始后,打第一仗,他仍如此指挥,以后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多次劝阻下,才注意隐蔽身体。作战中,当部队攻城受阻时,他还是要冲上去,竖梯子爬上城。以至于我们在多次战斗中不得不派六七个警卫员跟着他。当他往前冲时拉住他,再不听劝说,就几个人压在他身上,有时气得他又急又火、又踢又咬……”

有一次,王近山将军大腿受骨折伤住院,129师政委邓小平到医院看望他。王近山一见到邓小平,很难过地说:“这下完了,我再也不能打仗了,我这个人除了打仗其他都不会呀,再也不能打仗了,怎么办呀?……”邓小平安慰他说:“会好的,会好的,你这个‘王疯子’啊,真是‘王疯子’……”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众多将领中,骁勇善战者比比皆是,但真正敢在战场上“疯”起来的却屈指可数。“疯”是胆略,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水平。王近山将军在战场上的“疯”,可以和崔健的摇滚、王朔的小说、张艺谋的《红高粱》相媲美。但崔健也好,王朔也好,张艺谋也好,他们敢在枪林弹雨中“疯”吗?

王近山将军是真正的男子汉!

本文摘自《开国战将》,吴东峰 著,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3月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