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的功绩,获得了历代史家的赞赏。
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她是西汉时期位于今天湖北一地出生的人,也就是位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南郡秭归坪人)。后人称她为明妃。
呼韩邪单于请求结亲,昭君自愿和亲
公元前35年,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匈奴,他三次到长安朝见元帝,并且提出愿与汉室结亲臣服之议。盖汉朝和匈奴和亲,向来以公主或宗室之女嫁之。但汉元帝先前深深相信,“忠臣皆有用”,再则,面对他眼前这些无一敢战的男儿,呼韩邪请求和亲,众臣只敢言:“望陛下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不是臣等强逼娘娘和番,奈番使定名索取,况自古以来,多有因女色败国者”等推搪之词;因此汉元帝只好许诺和亲,但元帝这回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即赐其公主之名。”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秀而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其实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中原到文明落后的蛮夷之邦,日后更要无亲无故的终老异乡时,这样的选择她们全都却步了,还是宁愿待在不自由的皇宫里。
事情眼看就要停摆,就在这时唯有昭君,神色自若的提出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后宫的执事们本来还担心没有人愿意去,看见昭君愿意自动前往,于是便把她的画像呈报给元帝了,元帝妃嫔成群,根本不可能一一宠幸,当他看到昭君的画像时,感觉实在也长得一般,并无特出之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她赐给匈奴王韩邪了。圈定人选,报出名册,这件事情也就定了。
元帝惊见姿丽的昭君,虽无奈却迫于早已应允
临行时,元帝命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相见。只见这时宣上殿来的昭君,她那芳华正盛的模样,不但端洁自持,目若秋水,而且娉婷顾盼,卓然生姿。元帝和满朝文武当场震慑于昭君的风采。当时汉元帝迫于情势,在君无戏言之下无奈地封了昭君作“永安公主”,并且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在长安成亲。而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接着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如此姿妍色端,心绪更是五味杂然。元帝心中思忖着这昭君挺身自愿出塞和番,俨然有壮士断腕的气魄,相较于群臣与他自身的无能,除却心中不舍之外,更隐约自惭于昭君的气度呀。
于是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一看之下,方才明白其中另有文章。于是懊恼的汉元帝在随后便拟召将此画工以欺君及贪渎治下入罪,就把这贪财无品的毛延寿给杀了。
昭君悲切离故土,出塞实践匈汉融合
在随后准备西行的期间,民间传说昭君随师而学了匈奴语和琵琶。据说她弹的琵琶,动人心弦,禽鸟驻枝而停鸣。更有小说家形容昭君在成婚后离京的那一天,当她眼望故土百姓向她招手告别的样子,不禁令人潸然饮泣;昭君心想此去一别千万里……。再见魂归已无期,于是她弹了著名的琵琶曲“王昭君”;琵琶三叠,阳关终唱,单于归乡,昭君出塞。虽回首故国,乡关望断;凝眸野草,地阔天长。昭君就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公元前3年,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传说这一路上,马嘶雁鸣,摧人心魂;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受封为“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从此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并陆续以其贤德之能,把中原的文化点点滴滴的传给了匈奴。她把汉朝先进的农耕术带给了匈奴百姓,使他们可以生产自己的粮食和农具。她也把汉族的文化教给了百姓,而且在她的教化引领下,匈奴人口越来越兴旺。
很可惜的是两年后,呼韩邪单于身亡,亡夫的昭君于是上书朝廷,要求归返中原,可是此时继位的汉成帝命她需依从胡人风俗,绝对不可任意而返。昭君在匈奴共生了一男二女,也教导她的孩子们要和汉朝和平友好。在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竟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与匈奴生活了六十多年,深受匈奴百姓们的敬爱。她是一位真正的外交人才跟亲善大使,为当时的汉朝与匈奴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昭君本身秉持的汉文化受到挑战,但她入境随俗,反客为主,反而成了族群融合的实践者。
这一切是由一个弱女子的坚忍及德行出发的,用她个人的付出促进了汉匈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发展了匈奴的生产技术,她不仅使两族和睦相处,而且数世不见烟火之警,据史书记载,在昭君出塞的几十年间,长城阙外出现了一片“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的功绩,获得历代史家的赞赏,盛赞昭君堪称是一位见识卓越、深明大义的女性。也由于她的这种高贵节操的德行,更使得后人敬重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