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四通八达(5)
有车还得有司机。
让便捷的驰道系统充分活跃起来的,是其辅助设施——邮传制度。
战国时期,烽火连岁,各诸侯国为守土之责,在险要关口、交通要道设置了不少关塞保垒,一为征收关税,二为严防敌对势力的渗透。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函谷关,作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遗存,至今依然屹立在那片曾是多事的土地上,岁月无情,风霜也老,可它还在不老地述说“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之前尘往事。
这里,亦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之故事的发生地。
帝国统一之后,这些关塞保垒,或也曾有这样那样的故事需要向人述说。问题是,它们的存在,俨然对帝国推进全国一盘棋构成了实质性的障碍。因为它们阻塞了交通,正如宽窄不一的道路,客观上造成帝国的“分裂”一样。
因此,拆除这些关关卡卡(指的是非军事意义上的),疏通物流,当是与驰道建设同步发生的事实。
当然,一马平川固然是好事,可是,太一马平川了,正如车行高速公路而找不到加油站一样,一旦抛锚,殊非细事。
于是,就有了邮传制度的产生。
所谓邮传,是指传达文书法令的邮站。
帝国将之纳入秦律系统来加以监管。
帝国政府规定,每五里置一邮站,邮站专门负责传递文书的的工作人员,叫邮人。
每天天一放亮,在帝国古老的土地上,这样的情景是可以看到的:
邮人狂奔至两座邮站的中点,接收上一邮站传下来的文书,而后再狂奔传至下一站。
如此循环接力。
文献表述为: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
在当年,这些邮人虽曾有过不同的称呼,如邮遽、邮夫之类,但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地位低下。
可是,就是这样一种地位低下的普通员工,帝国在择人时,也是出奇的严格。
帝国政府明确规定,如下三种是不可以作为邮站工作人员的:
身份是官奴官婢(隶臣妾)的,老弱病残的,以及有前科、人品方面有欠缺的。
当然,仅凭人品,并不足以保证邮件不发生丢失。因此,《秦律·行书律》就此进一步作出规定:
凡接到国家的文书邮件,必须登记下邮件的来历和收件的具体时间:年、月、日、早、中、晚,以便及时向上级反馈。若出现书信邮件丢失的,应及时报告。
预计邮件该到达而没有到达的,邮人还有一项责任:追查其下落。
以上即是普通文书的传递流程。遇到一些紧急文书,比如军情之类,帝国政府要求快马传递的驿人:
日夜千里为程。
一日一夜,行程千里,其速度着实惊人。
因此之故,邮站的另一项功能就充分突显了出来,那就是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员,免费提供伙食。
古文雅曰“传舍”,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