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26)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26)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正文]第四章追逐日出

东巡之路(1)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即帝国统一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在第一年的建章立制、第二年的威力辐射之后,秦始皇终于将他的目光,盯在了此生最为不放心的地方——东郡,准确地说是齐国故地。

他要亲身去那里看看,情况到底是否如王绾所说的,擦一根火柴就可以点燃那里的火药桶。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在北京呆久了,就感到脑子空空的,但是我一离开北京,里面就有东西了。”

秦始皇不想让他的脑子空空的,于是,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远行。

此行的队伍依旧煊赫,这个没有疑义,无非组团忽悠来了。问题是,在这些忽悠的人群中,除了秦始皇,还出现了一大帮重量级的面孔。他们的出现,使此次出行徒然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我们分明能感觉到,他们似乎是肩负着某种神秘的、不便直言的使命。

这些面孔就是来自帝国决策圈的核心人物。

换言之,从相关记载来看,秦始皇简直就是把他的中央政府整个搬了去。

这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请看下列名单: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

前文已述,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二十等爵制,其最高级爵是列侯——原作彻侯,西汉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之名讳,故改为列侯——可以得到封邑当地主。

二十等爵中没有伦侯这个名称,伦侯应是列侯的一种,其地位与列侯相当(“伦”是相似之意)。所不同的是,伦侯没有封邑。

想当年,秦国的运气真是太好了,群星灿烂,猛将如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这些灿烂群星中,有二大战争家族最为光华绝代,名垂青名。这就是王氏家族和蒙氏家族,乃至司马迁都要无比动情地感叹:“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蒙氏即是指蒙骜、蒙武父子,尤其是蒙骜,自公元前249年以还,自公元前240年去世,在这短短的九年时间里面,横扫三晋如席卷,连战连捷(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成为自白起之后,秦国最为得力的虎将。

在此基础上,王氏之王翦、王贲父子继往开来,指挥裕如,将秦国的军事功业推向鼎盛。

这牛皮不是吹的,秦灭六国中,王氏父子一口气灭了人家五个(赵、魏、楚、齐、燕),也是够能打的。

蒙武有个儿子叫蒙恬,王贲有个儿子叫王离。

蒙恬和王离,在战国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并未见到有任何实质性的战功记载,甚至连名字似乎都没有提及。

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极重君臣尊卑的秦世,王离不仅贵为列侯,且连排名都排在他那百战出身的父亲——王贲的前面,这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按照帝国的袭爵制度——《军爵律》中就有这样一条相似的规定,已拜爵之后,如果在受勋之前不幸先死的(赐未受而死),或因犯罪应受到处罚的,可以将爵位“赐其后人”——王离很可能是承袭了其祖父王翦的爵位,以故能在老父亲面前“张扬”。

不过,近代学者郭沫若认为,王离应作王翦。就是说,他认为这是史家之误笔。

不管怎么说,总之是,王氏战争家族出现在了出行的队伍里,特别是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的王贲,他对那一带的地形理当是熟悉的,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

至于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虽然他们的事迹史书阙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王贲、王离一样,皆是帝国战将。

这基本上印证了我的判断:秦始皇和他的将军们,此行军事观察来了,他们需要对当前的形势作出准确而恰当的军情评估。

在平静的表象之下,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帝国那颗紧张不安的心。

当然,民情分析是属于文臣们的责任。

作为文官首长的右丞相隗状、左丞相王绾,赫然在列,与王绾持不同政见的李斯(官职是“卿”),也一同随行。

秦始皇特意带上王绾和李斯,似乎是极力要向群臣证明,西风是可压倒东风的。

此外,还有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音鸠)等。五大夫即大夫,属五级爵,想来后二者亦是武将。

任务都明确了,那就开始行动吧。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