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东巡之路(8)
所谓方士,近人顾颉刚认为:想是因为他们懂得神奇的方术,或者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
前文已述,神仙之流是没有多大本事的,可是他们又想籍此而混一口软饭吃。
于是,就催生了这一群体的最大特点:
满嘴跑火车。
《史记》狠狠地批之为:怪迂阿谀苟合之徒。
后来的很多是非都要由这些“怪迂阿谀苟合之徒”引起。
就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徐市,齐国人。
徐市成功“绑架”了心有杂念的秦始皇,派他率几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去了。
就这样,关于秦始皇的虚荣心极度爆篷,想追求长生不老的说法,遂广为流传。
秦始皇似乎就是一个利令智昏的人了。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应该承认,这是事实。但我想说的是,这只是部分的事实。
这个话题需要展开来说。
关于秦始皇派徐市入海搜寻长生不老药,司马迁的说法是:
“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
上述引文非常之严重,不可忽忽看过。
具体地说,准确认知“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这句话的意思,将有助于我们解开这个谜题:秦始皇是否将追求长生不老列为中心工作。
对于上述引文,通行的解读是:秦始皇自以为亲到海上不见得就能找到三神山。
意思是这个意思,但这个说法忽略了一个关键词:恐。
在这里,它的意思是担心而不是恐惧。
秦始皇担心什么?
亲到海上不见得就能找到三神山。
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这样追问下来,我发现,问题严重了。根据上下文的语气,秦始皇担心的其实是,怕自己亲自出马却找不到三神山,在群臣面前丢了面子。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有担心,说明他信,但不是尽信,介于信与不信之间,只是将信将疑。
这才是秦始皇最真实的态度。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巧的是,经过一番寻觅,我找到了二个证据,完全能够证明,以上推测是可以成立的。
公元前219年的这一次东巡,秦始皇一共祭礼了齐地的八神将,琅邪是最后一站。
秦始皇顺带在这里立了一碑,史称琅邪刻石,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古之五帝、三王,如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这可以看作是秦始皇或曰帝国智库,对前朝往事的历史观察。就是说,在秦始皇看来,五帝三王时代的统治是比较脆弱的,邦域内诸侯林立,各行其是,导致知识教育不相同,法令制度不明一,无奈只得假借鬼神的力量来糊弄人民。
秦始皇讪笑前朝“假威鬼神”,所以不长久。
注意,这个鲜明的态度就发生在他派徐市入海之时,他能尽信鬼神吗?
此其一。
其二,若干年之后,秦始皇东临碣石,派人入海求仙那是一定要做的规定动作。问题是,就在这个神圣而需要肃穆的时刻,秦始皇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举动。
什么举动呢?
“考入海方士”(《史记》)。
他为什么要当面询问入海求仙归来的方士?
疑其有诈而考校其虚实也。
这样,问题就十分明朗了,秦始皇真要尽信长生不死那一套,他能这样荒唐地为难神仙的代言人吗?
再者说,他要尽信,何必兴师动众修建那累人的活人墓?他要尽信,何必多次在刻石中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孙,要按即定的方针办(遵奉遗诏,永承重戒),自个一竿插到底不就得了?
由此来看,这才是秦始皇真实的行事风格:
他是按照理智许可的尺度来追求传说中的长生不老,并不是真拿它当饭吃。
事实证明,精明的秦始皇,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出让政治底线的人,他的明白事理就在于,懂得孰重孰轻,懂得主次分明。
秦始皇弹得一手好钢琴。
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不等于说什么疑问都没有了,疑问还是有的。
既然秦始皇此番驻跸琅邪,其中心工作不是为了求仙问道,那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我考虑了一下,大体有二:
一,开会,总结这一路上的军情观察与舆情态势,为今后的战略决策作参考,这才是秦始皇最为关心的问题。
二,休整,从不高的峄山到不低的泰山,从黄县的海风到琅邪的日落,一路奔波劳碌,总在旅途,也够累的,好好休息一番,放松放松,是必要的。
于是,风和日丽的某一天,帝国重臣们出现在了黄海海面上。
他们的脚下是船板,但船板之下便是碧波万顷。
放眼远处,海天一线,在那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绵延的海岸线又给他们送来欢快异常的涛声。
独立潮头,秦始皇一定思绪万千,想当年他的老祖先获黑龙于传说。而今天,就在此时此刻,他终于龙归沧海了。
这是事实:他确实是龙的传人。
为了今天,他的祖先朝乾夕惕,他的智库殚精竭虑,他的战将奋勇沙场。
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确是如此。
一晃一百多年就这样忽忽过去了,虽然秦国笑到了最后,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惊心动魄的一百多年,如走钢丝一样,终究是险象环生。
想到这,秦始皇觉得,是时候了,有必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就此前的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于是,欣赏完可人的风景之后,他们终于可以坐下来谈下一个问题: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优劣。
根据琅邪刻石的记载,与会人员详细讨论了上述问题,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前者优于后者。
李斯的政治策略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最终成功取代了王绾,成为帝国的左丞相。
会议决定,在琅邪建立一个琅邪台,以为盛德功业之表彰。
秦始皇同时从别处抽调三万户人家充实这里。
黄海会议淡化了帝国将有分崩离析的迹象,秦始皇再次错过了补救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