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38)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38)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正文]张良的超越(4)

人的一生中,能称为分水岭的关节点,不多,或者这样说,极为罕见。大多数人是平平淡淡,也无大起,也无大落,也就无所谓分水岭。就是天资聪慧的人,无有那个机缘,怕也是不得分水岭的。

因为分水岭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有本事彻底够改变你一生的命运,仿佛脱胎换骨一样。由于这样的玄妙,因此,它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个分水岭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

因人的点拨,因事的触动,从此就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毫无疑问,那个传说中的黄石公,即是张良的分水岭。因了他的点拨,张良从此从他的象牙塔——任侠走了出来,视野变得开阔,人生也变得大气。

这就是所谓的角色转型。

可求乎,这样神奇的事?

着实不可求,它注定是宿命的偶遇。

偶遇之前的张良,他的人生是冲动的,就如墙上的开关,一按即来电,他暴脾气。在这苏轼看来便是“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击之间”,算是不足道的匹夫之勇。倘要命运不济,腿脚也不够灵便,被捉将官府里去,嚓咔一声,就是无畏的牺牲了。

张良纵有再高的智商,再牛的秉赋,没了脑袋,也是智多星——无用。这个时节,张良只懂得动刀动枪杀人于有形,却不懂得人世间还有另一个更高的境界——杀人于无形之中。

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

张良有资质划谋,但他不懂。

偶遇之后的黄石公,让他彻底得懂得了这一点,这才是分水岭之要义所在。

倘若张良在黄石公第一次踢鞋下桥的时候,就动手凑了那个老不死的,他也就无由得到后来可以如虎添翼的兵书。

而黄石公的再三考验,他是要张良明白,退一步,不仅仅可以海阔天空,而且还可以得到另一个世界。

张良后来果然得到了黄石公给他的那个世界。

不仅他自己得到了,在楚汉战国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也帮了刘邦一把,得到了那个世界——当韩信攻克齐地,要自立为假齐王时,刘邦破口大骂,张良踢了他一脚,天份也是不低的刘邦迅即改口,许韩信以真齐王之位。假设刘邦当时真的发火了,韩信撕破脸闹独立,那局面将不可收拾。

黄石公点化张良,张良再点化刘邦,他们相继都悟得了隐忍的黄金法则。

对于这样复杂而又神秘的心灵对话,后世有一个人竟能读懂,着实令人惊叹。

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苏轼苏东坡。

一代文章圣手苏东坡,在读了《留侯世家》之后,他给出了这样一段足以启人心智的结论:

“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成功完成角色转换的张良,其远大之志即是弃匹夫之勇,而以“盖世之才,为伊尹、太公之谋”也。

张良没有辜负他的天资,终于掌握了斗智伐谋的致命利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无法想象,这是怎样一种巨大的能量?基于此而言,博浪沙一击,又何足道哉。

公元738年,有一位诗人,一身一剑一瘦马,途经此地。想是报国无门,空怀壮志,因此,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此人即是才华横溢的李白,时年38岁。李白感叹他没福分得到分水岭。

曾经的那座圯桥,后来变成尘埃了。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大地震,黄河决口,淹没了整个下邳城,圯桥也随之往生。公元1984年,当地政府在原址重建一座钢混结构的桥梁,依旧命名为“圯桥”。

它的修复仿佛是那段历史的再生,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如此清澈的心灵对话,不管走多远。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