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47)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47)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正文]北逐匈奴(5)

完成了这一系列必要的动作,我们再来看关中,真可谓是固若金汤了。

当初秦始皇选择云阳而不是咸阳作为直道的起点,也是有他的战略考虑的。

云阳县北面有一座山,叫甘泉山,后来汉武帝的甘泉宫即由此山而得名。甘泉宫的前身其实是秦始皇修建在这里的另一座行宫——林光宫,这里山高气爽,植被良好,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

事实上,比避暑更为重要的是,甘泉和谷口(在陕西礼泉东北,因位于九嵕zōng山之东、仲山之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远在战国时期,即被认为是险要之地,起着屏蔽咸阳的作用。

当年,范雎去见秦昭襄王就明确指出:“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战国策校注系年·秦策三》),即将之当成秦国的北方屏障。

至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帝国的北方边境线已推进至“狼山-阴山”一线。这样,从地理形势上看,关中就名符其实地处于群山怀抱之中。

其严密的防护体系大体由二道防线构成:

关中西面是六盘山,六盘山南段即是陇山山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自古就是“秦雍之咽喉”(秦雍指今陕西西安一带)。

秦岭山脉横亘于关中之南,海拔多在2000米到3000米之间,古称“天下之大阻”,帝都咸阳即在秦岭北面。

关中之东是崤山(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和黄河天险。读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常会遇到“山东六国”之说,这“山东”即是指崤山以东地区,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

关中的北面即是直道的必经之路——子午岭,海拔也在1000-2000米之间。

这三面环山、一面依仗黄河天险的地理形势,即是古书上所说的四塞以为固,它们构成关中的第二道防线。

从子午岭再往北,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贺兰山-狼山-阴山”一线,辅助工程即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它们构成关中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在这二道防线之间,还有数量不明的屯垦军团,亦成为防护关中的军事缓冲地带——这一手独特的防护措施,秦始皇在拱卫南中国安全时还会用到。

自此,关中形胜,可谓进退裕如也。

我想起了古人比喻城防滴水不漏的一个词:婴城自守。这个“婴”字即是指城防如婴儿一样裹得严实。实际上,此时的关中也担得起这样的形容。

当然,在这些崇山峻岭之中,皆有险隘关口以为关中四出通道。这就是著名的四关:

其西有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东有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市境内,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想当年六国合纵发兵西向,便在这里与秦军多次大打出手。

北有萧关,地当宁夏固原东南。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二十七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回到陇西郡去祭祖,顺道视察了北方防线,似是有到过这里。

其南就是我们在前文有提到过的武关,此不赘叙,

关中之得名即由于位处这四关之中,基本上就是今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八百里秦川大地。

当年,它就是秦帝国的龙兴之地。后来因了它的形势,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此,我们多少理解了秦始皇不惜重金、层层设防的具体原因。

面对如此严密的防护体系,秦始皇似乎有理由对他的关中表示放心了。

后来的刘邦也很放心这样的四塞之国,将帝都选在了咸阳南面的长安。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