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65)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65)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王者归去(3)

车驾出会稽郡(江苏苏州),从江乘(江苏句容县北)渡长江向北,沿海岸线前行,一路车马劳顿,再次到达秦始皇心中无法忘却的圣地--琅琊。

他见到了徐市。

在总计五次的出巡中,仅琅琊一地,秦始皇就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从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5年是第二次,第三次即本年度。

尽管此前,秦始皇在咸阳严厉批评了徐市的不作为,徒费资财却一无所获。但事实上,徐市入海寻访仙药的工作,并没有停止下来,而且一直在持续。

由此来看,秦始皇的私心确实是想长生不老的。

问题是,这个私心永远不会有兑现的时刻,因为所谓的仙药,如果一定要说它存在的话,那一定得请教月亮。

为了蒙混过关,已经被狠狠批评过一次的徐市,再次祭出坑蒙拐骗的伎俩,将责任全盘推到一只神秘的鱼身上。

据说是一只大鲛鱼,在海里折腾得历害,完全阻挡了求仙药之路。徐市的意思是,这工作我没法干了,除非事先射杀了它。

徐市这是在要胁,令人吃惊的是,秦始皇竟然接受了这个要胁,并且亲自上阵,手持当时的新式武器--连驽,发誓要新手宰了那个可恶的家伙,如果它胆敢露面的话。

结果是,从琅琊一直搜索到劳成山,这样的大鱼并没有出现。直到行至芝罘(山东烟台县北)附近海面时,才射杀了一只似是而非的大鲛鱼。

此时,秦始皇虽然多少出了一点恶气,但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些无聊,总是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较劲,实在没多大意思。

于是登陆,打算取道临淄西归。

这确实是一条西归之路,如一粒尘埃一样真实,并且顺利地通向远方。疑憾的是,可以完全掌控别人的命运,却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的秦始皇,做梦也想不到,它的目的地竟然不是繁华的咸阳,而是寂聊的天堂。

不管是云车将要载着他的灵魂,进入虚拟的天堂,以褒奖他卓越的过去,还是躯体将要真切地归宿于墓志铭,以勉怀他不朽的人生。

总之是,公元前210年,一个卓越而不朽的王者,就要归去。对于秦帝国来说,这着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因为不止一个张良,或者陈馀、张耳,或者项梁、项羽的存在;

因为魔咒一样的“始皇帝死而地分”的预言;

更因为王者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撒手人寰,由此而引发了足以摧毁帝国肌理的一场巨变。

这样的内外交困,就如一个人的亚健康,便极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一样,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轰然倒塌。

一向健康的秦始皇,他的突然病倒,也许是这些年,只他一肩,却要承担那样重大的责任,他确实是太累了。于是,这一路的鞍马劳顿以及咸湿的海风,乘机侵蚀了他的肌体。

而帝国的轰然倒塌,却是由于秦始皇突然倒下的结果。

这句话比较拗口,但事实确实是如此。

原因我们在前面分析过了,这就是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的病逝,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帝国的终结。

往后的事,不过是伺机而动的病毒们,寻找一个最佳的时间点来围攻帝国的亚健康罢了。

很可能在之前的旅途中,秦始皇的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但他真正倒床不起的地点,是在一个叫平原津(山东平原附近)的地方,而且病得着实不轻。

大臣们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否支撑到咸阳?

但他们不敢说,因为秦始皇不让说。

《史记》的记载是:始皇恶言死。

字面的意思似乎是秦始皇贪生怕死,因此忌讳了“死”字。

事实上,我认为,秦始皇所以这样做,应当有他更深一层的考虑在里面。

我们知道,领导人的健康状况向来是国家的最高机密,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怕的是因了新老皇帝的更替,引起不可知的事变的发生。于是而屡屡祭出“秘不发丧”的把戏,后来的赵高和李斯,便玩了这样一手。

摆在秦始皇面前的事实是,那些反对派巴不得秦始皇立马死掉,他们好伺机而动。

这是秦始皇比谁都清楚的事情。

而他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是,帝国的继承人还没有最后确立,这是精明的秦始皇不可能不考虑的。

这一点在秦始皇下面的举动中得到了证明。

他秘密召见了头号亲信、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赵高,口授了一份遗嘱,是给长子扶苏的。核心意思是,策立扶苏为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就是这样一份事关重大,乃至生死攸关的遗嘱,竟然连帝国重臣、左丞相李斯都不知情,由此可见:

一,秦始皇是出于对未来不可知的担心,就是说,为了以防万一,这才秘密立下了遗嘱。此时,秦始皇似乎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已遭糕到无力回天了,以故这份机密的遗嘱就放在赵高那,并没有及时发出去。

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是在刻意封锁消息,尽最大可能的控制知情范围。

这才是秦始皇当时的心态。

支持上述观点成立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有一个理当知情的人,他竟然也不知情,这就为后来赵高的只手乾坤创设了天然的条件。

什么叫阴差阳错?

这就叫阴差阳错,足以令人扼腕。

如果这个人,有机会知悉这一帝国机密的话,我敢肯定,历史一定会改写。

这个有着举足轻重之意义的人,名叫蒙毅。

王者归去(4)

蒙毅,大将蒙恬的亲弟弟,眼下官居上卿之职。

据史书记载,上卿蒙毅也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简直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秦始皇出门,蒙毅担任他的贴身警卫(参乘);秦始皇闲居宫中,蒙毅御前侍侯。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秦始皇对蒙毅非常信任,不管大事小事,都会与他商量着办。

这样,以扶苏为中心(蒙恬与扶苏关系极好),蒙恬统兵在外,蒙毅居中参谋,遥相呼应,团成一股极强的政治势力。不要说一般的高级将领,就是丞相,也不敢轻犯蒙氏兵锋。

换言之,蒙氏战争家族的光环,以及秦始皇的宠信,赋予了蒙毅这样一种政治资本: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甚至是别人不敢动的人,他也敢动。

蒙毅就动了一位当时红得发紫的人物,他就是赵高。

一次,赵高犯了大罪。具体是什么罪状,文献语焉不详。不过,从行文的语气来看,估计赵高不只是脱几层皮的问题,看样子得死。

从这件事情上即可看出蒙毅的脾气,相当耿直的一个人,一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面都不讲,坚持要按律法办了赵高。

就是说,要处死他。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秦始皇发话了,估念赵高平时表现还不错,办事也挺机灵,遂喊了刀下留人,饶了他一命。不久之后,即官复原职。

事情似乎就这样过去了,问题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蒙毅与赵高之间的纠葛,并不因为时间的距离而有所冲淡,相反,却是越来越纠结,至少对于赵高来说是这样。

这件事情的后来影响实在太过巨大,不仅关系着蒙氏兄弟之后的命运,乃至于帝国内部的一场惊天巨变,亦是由这件事情而引起。

这且留待下一节再说,现在回头来看蒙毅。

就是这样一个“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的重量级人物,在秦始皇病得要死的节骨眼上,他在哪呢?

说出来也许你们不信,他竟然跑去祭拜山川神灵去了。

就是说,并不在秦始皇身边。

表面的原因是,秦始皇为了消灾禳祸,延年益寿,派蒙毅代祭名山大川,以期获祐神灵。

有这样一种因素存在,但我认为,最大的可能却是,秦始皇出于他的考虑,有意支开蒙毅,并不想让他知道立遗嘱一节。

秦始皇为什么这样做?

道理很简单,如果蒙毅参与了这一过程,由于蒙毅、蒙恬与扶苏的关系,扶苏极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知这一消息。而我们在前面谈过,秦始皇事实上并不相信自己立马要死,如果真的没死成,那么,消息的透露无疑将增加他后来工作的难度——关于立储问题可能出现的变数,比如发现扶苏不行,想另立他人了。

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讨论过,根据秦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扶苏是事实上的法定继承人,但毕竟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认。

一向乾纲独断的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狐疑,或者优柔寡断,无疑是他一生中最为致命的失误之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得通如下三点:

为什么左丞相李斯并不知情——封锁消息的需要;

为什么蒙毅会被支走——封锁消息的需要;

以及为什么遗嘱没有及时发出去——秦始皇并不相信自己很快就会死。

关于后二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赵高突然发现秦始皇的迷糊,以及濒死状态,是他的天赐良机。于是借故支走蒙毅,暗中扣下遗嘱,玩起狸猎换太子的把戏。

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能够成立,问题是,它不能解释得通,为什么左丞相李斯不知情。要知道,在秦始皇口授遗嘱时,其精神状态显然是清醒的。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秦始皇并不想太过张扬这件事。

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分明谨慎过了头,结果是,当事实性的死亡出现的时候,赵高发现,他的天赐良机真地来了。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