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73)

 
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73)
2016-09-11 01:49:21 /故事大全

风起云涌(4)

事实证明,陈胜不是英雄。

因为英雄还有这样一个定义:他不仅是一个有勇气打破自己面前所有规律的人,而且始终是时代的先锋。

陈胜是先锋吗?

应该承认,曾经是,但现在不是了。

他成了摘桃派。

而“摘桃”一词也就意味着,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至少他自个是认可功德圆满了。

既然这样,他还能象振臂一呼时所做到的那样,亲冒矢石,激情燃烧吗?

事实是,他把陈邑当成了首都。

陈胜错失了一举端掉咸阳的大好时机。

那么,在建立统一战线这个曾经极为明智的问题上,陈胜的作为又是如何的呢?

很是悲哀,命运同样没有垂青于他。

陈胜在派定三路大军西进的同时,也在极力完成他的权力串联,即另派出三路人马来建立他理想中的统一战线。

前文已述,陈馀、张耳既然认定陈胜不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那么,另起炉灶或者另择可侍之明主,当是他们暗中打好的算盘。

于是,陈馀建议说:“我以前到过赵国,熟知那里的情况,也认识那里的一些不要命的豪杰。倘给我一支人马,我可以替您拿下赵地。”

首先得承认,这完全符合陈胜的战略意图,因此,陈胜也就不会去考量陈、张二人的真实用意。遂以老朋友、陈邑人武臣为将军,劭骚为护军,张、陈二人为左右校尉,统率三千兵马,北略赵地。

这是第一路。

派汝阴人(安徽阜阳)邓宗,向南攻略九江郡(安徽寿县)。楚人因之积极并且彻底地响应起来,几千人为一个军事单位的造反集团,多到数不过来。

这是第二路。

陈胜派出的第三路,往略魏国故地,负责人是魏国人周市。

不管怎么说,陈胜这个人在意识清醒的时候,确实非常历害,他派大军向南向北同时出击,目的无非有二:一,尽量扩大影响,方便“团伙作案”;二,也是出于“张楚”两翼之安全的考虑。

而他命吴广进兵荥阳,如果一切照按计划进行的话,那他的“张楚”将实现地盘大得惊人:横跨黄河南北,兼并故魏国、赵国、韩国和楚国的部分国土。

这就意味着帝国中腹,出现了一个惊天大窟窿。

这样一来,伟大的秦帝国不想崩溃也得崩溃了,因为她就象一个大西瓜,以南北向为横切面,被一刀砍成两半,首尾不能兼顾,东西实难呼应。

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因此,陈胜并不急于寻求事实上已是处于井喷阶段的齐地势力的支持。

这三路人马带着陈胜的梦想去了,有一个却回来了。

他就是葛婴。

之前说过,葛婴肩负迷惑敌人的使命,向东作战术佯动。没想到他还真闹出点动静,一直打到位于大泽乡南面的东城(安徽定远)。

葛婴这个人估计不懂得看风向,缺少政治敏感性。他天真地认为陈胜不是打着光复楚国的旗号么,那么好吧,我就帮你把好事进行到底。

既然要立楚王,没有楚国皇族的血统哪能说得过去,又焉能有号召力?

在这一点上,葛婴倒是有先见之明,后来的反秦势力为了争取人心,走的就是葛婴这条路子。他们表面上俯首贴耳地把六国之后恭敬地扶上宝座,实际上却只把他当一根葱,然后挟这根葱以扩张势力,胡作非为。

依陈胜的智力,他可以懂这个道理,但他假装不懂,因为他更愿意服从于私心而不是服从于大势。

由是就造成陈胜集团内部过早的分裂,这才是他的致命硬伤——我们在下文会回到这个话题。

照着上述思路,葛婴千辛万苦在民间拎出一个名叫襄疆的人,据说是地道的楚国皇族的后裔,遂立为楚王。

哪曾想到,陈胜竟然是楚王自己当,这着实让葛婴大吃一惊。

于是,他把可怜的襄疆给杀了,赶紧打马回去,打算当面跟陈胜解释清楚这件事情。

问题是,葛婴再也没有找到这个机会,因为动了肝火的陈胜,把他变成了永久的哑巴——杀之。

这件事情的后续影响实在大了去了,首先陈馀和张耳就籍此为口舌,彻底抛弃陈胜阵营而去。

风起云涌(5)

话说武臣从白马(河南滑县)渡过黄河,进入赵国故境,派人游说那里的豪杰说:

“亏你们还自称豪杰,都什么时候了,一点动静都没有。陈胜早反了,已在陈邑建立了‘张楚’国,你们还不反?为父兄报仇是一,建功立业是二,有大利益如此,不反何待(此士之一时也)?”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豪杰”一词的含义。

每次阅读这段历史时,我总有这样一个感觉,“豪杰”一词似是这一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且几乎成了造反的代名词。那么,这个与造反攀上亲缘关系的无情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称“豪杰”,这是字典的解释。

然而我认为,这种解释缺少必要的力度和烈性,就是说,显然不够过瘾。因为在我的映象中,“豪杰”一词所承载的期待,似乎不会这么平淡。

这不,我在文献中就找到了二种不平淡的解释。

《汉书·地理志》说: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互相勾结做坏事)。

不用再费舌,意思够明了的了。

另据《史记·陈丞相世家》:“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接下来又说:“(王)陵少文,任气,好直言。”

注意到上述引文中的这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豪”与“少文,任气,好直言”,基本上形成互释。

而意气用事,无所顾忌,不加约束,这就叫“任气”。

由此可见,能称为“豪”的人,在处事上大体是哥们义气浓重,肆意纵任,无拘无束也不愿受到约束,遵循章程自然不会是他们的首选。

综合以上二种情况,以及“豪杰”就得造反的事实,我认为,所谓“豪杰”,往好听地说,可以称为英雄,时势造出来的英雄。说不好听一点,那就是亡命之徒。

不亡命,他能不顾一家老小的性命参与造反么?

果不其然,在游客的鼓动下,赵地“豪杰”竟相起哄,群起造反,武臣的部队遂骤然间扩大到数万人,不战而屈赵地十城,因此号武信君。

对于投降过来的这十座城池,以及管城池的原帝国政府官员,武臣没把城池怎么样,却把帝国官员很怎么样了。

一句话,不分青红皂白,不加甄别,一律格杀勿论。

这个榜样树得实在是太坏,它无疑直白地告诉那些尚未投降的帝国官员:坚守并不一定会死,因为有可能守住,但投降一定会死,因为武臣要他们死。

于是,胡亥极愿意看到而武臣极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出现了:

余皆城守,莫肯下。

看来武臣还得历练历练,他比较缺谋略。

不得已,武臣来了一个更大胆的,舍近求远,引兵东北,远距离攻击范阳(河北定兴)。

武臣这步棋的用意亦很直接,范阳在战国时属于燕国的地盘,而对于秦帝国来说,故燕国不就等于天高皇帝远么。既然皇帝远离视线,这不就说明,其控制力相当的稀薄么。

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其弱处,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之要领。

就在武臣挥师挺进之时,有一类人突然发现,眼下正是他们大展身手的大好时机。仿佛惊蜇之于冬眠的小动物一样,经过长久的等待,他们终于重新找到了那种久违的感觉,那就是重出江湖,并且期望于再度出山,重新夺回他们早已失去的江湖地位。

这类人就是战国以来,至今没死绝的游说之士。

之前武臣派出的那个未知名的游客,算是其中之一,眼下则是有名有姓的蒯彻,范阳当地人。

这个人堪称智多星,虽然他多数情况是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智多星——无用。但这一次,他确实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蒯彻象后世的摇摆不定的资产阶级一样,其最显著的立场是:没有立场,只有富贵。

下面就是见证巧舌如簧的时刻。

风起云涌(6)

蒯彻很搞怪,也很行为艺术,他竟然披麻戴孝去凭吊活着的范阳县县令。

徐县令看来很生气:“你这是做甚?”

蒯彻说:“您担任范阳县令十年,杀人无数,大家敢怒不敢言者,是因为惧怕秦法的严酷。可是现在形势变了,天下大乱,法纪崩坏,再无先前的震慑力,看他们不杀了你报仇,这就是我吊活丧的原因。为今之计,不如派我前去游说武臣,以范阳作为见面礼,或有转祸为福的可能。”

蒯彻的原话见载《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后世学者多引用之以证明秦法的无人道——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黔人之首。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至多是一种特殊现象,正如徐县令这个人也是属于特例一样。

徐县令是怎样一个人呢?

贪赃枉法,而且贪生怕死。

“贪而重富贵”,这句话非常严重。

新闻报道说,湖南郴州原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曾锦春,此人手中掌握着一项人见人怕,特别是头头脑脑们谈之无不色变的公权力——双规。而为了生财,曾大人竟然别出心裁地滥用“双规”进行敲诈,由此导致了他的落马。

我认为,不管是古代的徐大人,还是现今的曾大人,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脉相传的,那就是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实现个人资财的快速膨胀。

基于此而言,徐大人治下的范阳,出现诸般不可理喻的乱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蒯彻的话中还有一个关键句:慈父孝子且事刃公子腹中以成其名。

有积怨在胸的人固然要出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样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有些蠢蠢欲动的人,恰以杀地方官作为起事的借口。

我认为,这当是“以成其名”的另一层含义。

这也是那些帝国地方官,身处反秦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必须面对的极端情形。

在以后的叙述中,这样的事实将不断地跃现在我们眼前。

以上两种情况,不管出现哪一种,对于贪生怕死的徐县令来说,都将意味着,他得彻底歇菜。

于是,蒯彻就带着他们之间的秘密约定,出现在了武臣的面前。

蒯彻设身处地地说:“就凭徐县令的为人,贵军一到,他肯定投降。问题是,如果您仍坚持您一贯的做法,杀了徐县令,那么,燕赵余城将成为您的噩梦。因为毫无疑问,他们会化地为金城,坚决抗争到底,这种情况是您之前遇到过的。”

武臣很可能点头表示同意,因为蒯彻说出了事实。

蒯彻接着说:“依愚之见,最好的办法是,给徐县令批一顶侯帽,然后让他戴上这顶金光灿灿的侯帽,坐着华丽的车辆,替您游说打前战。我相信,有了这个活榜样,燕赵余城即可不战而降,传檄而定。”

武臣大腿一拍,“从其计”。

结果当然是好结果,贪生怕死的徐县令得到了一顶意外的侯帽——赐范阳令侯印,而武臣也有意外的收获,“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武臣回锋向南,一路凯歌高奏,顺利进入赵国故都——邯郸。

嘴皮子上的功夫,除了胡言乱语,着实不可轻忽。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2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