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有一姓李的人家,做丝绸生意,家境殷实。夫妻二人时过中年,才生育了一个儿子,取名李玉堂,名字珠光宝气,足见李家人对他的厚望。
李玉堂一懂事,李家就不惜重金,聘请城里最好的先生为他传道授业,希望他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纵然考取不了功名,也能知书达理,通晓古今,以后也好继承李家生意。然而,让老两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这个宝贝儿子却不爱读书,先生上课时他要么睡觉,要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课堂。为此,李家夫妻没少责骂他,可他全然不顾,嚷着不想读书,要学武功。
老两口认为小孩子家也就是随口说说,并不放在心上,教育一番,又把他拉到了课堂上。
可是,等到他们亲眼看到李玉堂舞刀弄棒,常常把一帮小伙计打得号啕大哭的时候,老两口开始慢慢相信自己的宝贝儿子李玉堂喜欢的也许真是武功。老两口知道一旦与武功沾上了边也就与血雨腥风的武林挂上了钩,弄不好就会丢掉性命。为此,惴惴不安的老两口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让李玉堂放弃那个危险的想法,继续读书,然而却无济于事。
光阴似箭,李玉堂很快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李家老两口子看着喜欢,但又有说不出的苦楚。因为李玉堂对于武功越来越着迷。李家两口子见事情无可挽回,又有生意要打理,也只能由着李玉堂了。只是嘱咐他要记住学武只为强身健体,不能逞强斗狠,李玉堂满口答应。
几年间,李玉堂先后到少林、武当等地学习武功。由于勤下工夫肯吃苦,几年下来他的功夫就已着实了得。 在心里,李玉堂始终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人人仰慕的风云人物。为此,他全然不顾父母的嘱咐,一意孤行。只要听说某地某人武功厉害,他必定摩拳擦掌,满腔杀气地前往与之较量。每每他都能大获成功,很快就在整个河南打了个遍,他的名声也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盛名之下李玉堂颇为自得,可是,很快他就又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参加武举考试,一举夺得武状元,这样一来他的武功可就是天下第一,全国闻名了。然而,要想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意味着他必须要打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甚至成千上万的武林高手。可是他满怀信心,踌躇满志,死缠烂打地向父母要足了盘缠后,就斗志昂扬地踏上了去京城的路。
来到京城不几天,武举考试就开始了,志在必得的李玉堂出手凶狠,实战经验又多,很快他就进入了最后的决试阶段,只要打赢了这最后的一场,他就是武状元了。而就在这时,他收到了母亲病重盼见最后一面的消息,可是眼见成功在望,倘若一走那就前功尽弃了,咬咬牙,李玉堂最终没有回去。
这最后一场决试李玉堂赢了,他如愿以偿地成为武状元。成功了,出人头地了。很快,皇帝的封赏下来了,亲朋好友的阿谀奉承也来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的成了武林中的“皇帝”,没人是他的对手。面对这些,李玉堂不知道有多高兴多满足,由此,当他面对父亲责骂自己不孝的时候也就泰然处之了。
春风得意的李玉堂高高在上,更加容不得听见谁谁的武功比自己厉害,但有所闻,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制服他,为此他不惜闹出人命。
就在这天,李府上一个名叫张三的好事之徒急匆匆跑来对他说,在城郊的一个农家院里住着一个武功非常了得的人物。“他有什么本事,会哪家拳?”李玉堂不以为然地问。
张三说,那人名叫刘忠,六十多岁,是个农民,不知道他会什么拳。“那你怎么知道他武功了得呢?”李玉堂又问。张三说,他在街上无意中看到了那个刘忠的女儿刘巧儿,垂涎于她的美貌,心中一时发痒,就尾随她来到了刘忠家,将刘巧儿按倒在床上欲行不轨。谁知道那个刘忠偏偏在这时候回家来,只用一只手就把他抓起来从屋里扔到了院外,差点把地都砸出了一个大坑。于是,张三据此判断这个刘忠的武功一定非常厉害,所以就赶快回来告诉李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