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江阴抗清战

 
悲壮的江阴抗清战
2016-12-15 19:43:07 /故事大全

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这首楚歌是江阴的抗清烈士在城破前悲壮唱出的,明末,清朝在江南势如破竹,史公可法忠义比天,也只在扬州镇守七日,在诸地抗清战争中对清兵予以沉重打击,抵抗最壮烈的,首推江阴。

江南本以读书为尚,蔚成风气,而位于江南的江阴却反其道而行之,好习拳勇。顺治二年(1645)六月二十四日,清江阴知县方亨到任,限军民三日内剃发,否则格杀勿论,引起了全城军民的公愤。这个方亨到任时未改明服,脑后却留一条大辫子。父老怒斥之曰:汝本是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羞也不羞!方亨闭口无言。六月,方亨要贴出留头不留发的告示。书役掷笔于地,誓死不写,后拂袖而去。下午方亨强迫剃发的消息传开,众百姓携带兵器沿途鸣锣聚众,向县城前进。入城人数已达万人。方亨喝令百姓交出兵器然后剃发,百姓严词拒绝,正好方亨的仆人在旁,他狗仗人势,跳出来对百姓说:你们这些奴才们想死呀!

结果想死的是他,百姓一拥而上,将此贼殴毙。方亨连忙告饶说他同意暂免剃发,谁知百姓一走,他就写信让清兵进城剿杀变民。县吏将此消息透露给百姓,第二天,四乡居民不约而至者数十万计。三尺童子,皆已蹈白刃无憾,大家将妄图通风报信的汉奸拿下,公推性格宽厚的典史陈明遇为城主。城中银钱不足,徽商程壁倾家荡产前后共捐十七万两白银。

六月初十,本来风和日丽的江南晚春却变得阴云密布。大队清兵杀来!

城中百姓求援未果,在拒绝清兵的劝降后邀请明典史闫应元主持大局。实际上在江阴举事之初闫应元已经离任,携老母避居华士砂山。但是陈明遇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才能就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闫应元来统率军务。闫应元毅然于七月初九夜入城全权指挥守城,在闫、陈的指挥下,城乡余下的20万军民,团结一致,修缮城池,筹备军粮、火器和弹药,等待和清军决一死战。

当时,闫下令城门用大木塞断,十人守一城垛,百人大旗一面,红夷炮一座。城下设人供应饭食昼夜不停。拆毀无用房屋,将砖瓦易于城上杀敌。

七月,清军用炮轰击北门,开始攻城。城上矢石如雨,清军伤亡惨重,有身重三箭者,有劈去脑袋者,坠下无数。一清将怒不可遏,登梯而上,义兵用枪刺去反被他咬住枪头,另一义兵发现,举枪刺喉,清将怪叫一声坠城而死。第二天,清军一面攻北门,一面绕道渡江。城上发炮击沉渡船。清军又派出身穿三层甲的铁头子,有两个清军骁将,登梯而上,手持两刀上城砍杀,城上以枪刺之,枪刺其身而不入。有人高呼:只有面可刺耳!一童子在旁用钩镰枪刺破了敌人的喉咙,一个竹匠割下敌人的头,扔下城。敌军来抢尸体,城上砖石小箭如雨点下——当时城中有很多发明家,陈瑞曾做出木制手榴弹;闫应元亲自制造了一种铁弓,旁设数钩系上棉绳,威力巨大,当时有弓箭王之称的黄明岗做了很多小箭,配药附于箭上,见血立死——这一下就射杀清兵千余人。

南明降将刘良佐率清兵顶着三层牛皮帐攻城,弓矢不透,义军用桐油混着人粪,烧得滚开,猛浇牛皮帐,烫死清军无数。刘良佐指挥清军架起浮桥打算偷渡高山,被义军用大炮轰毀。清军强攻不下,又开始劝降。闫应元在城头对劝降的刘良佐说道:“自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只见城内火箭齐发,刘良佐落荒而逃。

须是时,清将博洛领清兵20万南下,将刘良佐抓了起来。然后下令三日攻下江阴——保卫战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清军大炮把小城打得五处震裂,一人立于城上头被炸飞身犹不倒,另一人胸口被炸出一洞犹然持刀挺立栩栩如生!义军顶着炮火,往棺木里面添土,抢修城墙。一夜之间将城修好,

万众一心,困守孤城,固然有气节原因,伹也要归功于领导有方。当时闫应元号令严明,执法如山。对疲惫的义军,必然温语慰劳,对敢死志士一律以兄弟相称。他们上阵前,他总说“我兄弟肯当此重任!”有一次闫应元巡视,一人高呼“我欲杀敌,苦无短刀”,他立刻解下自己价值几十两的短刀送给这个陌生的义军。八月初二,闫应元派勇士四人趁夜出城火烧清军兵营,清军毛焦皮烂者甚众,四名勇士全身而退。闫应元下令每人赏银子一两,但管理军饷的人只发给他们六钱,他们并非有意克扣,只是因为围城两月所剩无多想节省而已。闫应元深知其情,仍挥泪处死二人。另一个官员陈明遇为人宽厚,见到战士的辛劳,经常哭着抚慰,发现有的士兵睡着了也不发火,而是以利害关系反复开导,他们两人可谓相得益彰,故民怀德畏威至死不悔!

清军攻打江阴已经受到很大损失,但有一天,清营内却兴高采烈,原来城中有父老数人带着大笔银两出城投降。这清军的头头们来的全啊!老人看了他们一眼说我想抽口烟,清将说抽啊,老人点燃了烟,也点燃了身后藏有火药和银两的大柜子,只听轰隆一声,亲王1个,上将2个,外加清兵无数全部上天。这些老人是主动请缨出城杀敌的,震天一响,玉石俱焚。

八月初八,清军诱降无效,急红了眼,整天放炮轰城,在二位典史的带领下,江阴小城屹立如故。中秋节临近,闫应元令磨制面粉,赶制月饼,照常过节,并发给大家赏月钱。城中百姓在中秋节携酒登城,面对城下乌压压的清军营寨,坦然赏月。掌管军粮的许用作曲,制弓箭的黄弩师弹琴,众百姓集体高唱: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入扛仗八十余人宁死不投降!

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抒发了人民对维护民族、尊严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八月二十日,清军调来巨炮二十四门,沿城外民居强收铁器铸造炮弹,每颗炮弹重达二十斤,是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清军大炮打了一天,城内军民精疲力竭,无力修城。第二天,清军攻上城头,他们似乎对这次轻易得手感到不可思议,干城上相持半日才敢下城进攻。

闫应元在东楼驻守,看见清兵入城,最后看了一眼远处的红日,他在想什么?想自己再难见到年迈的老母?想着自己一个个战死的朋友,想着汉人只要团结一心终能光复河山……我们不知道他此时所想,只知道他挥笔毅然写下: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写完此诗,闫应元愤然走下城楼。此时清兵冲入城内,开始泄愤烧杀。面对这些野狼一样杀来的清军,忠正严格的闫应元,敦厚朴实的陈明遇,慷慨解囊的商人,温柔有礼的江南百姓爆发出猛虎一样的呐喊,拿起手边找得着的武器,向敌军舍命扑去!异常激烈的巷战后,众百姓全部战死,老弱妇孺上吊自杀,孩子们看着亲人的尸体哭着投湖自尽,只有五十三个躲在庙中高塔上的幸存者见证了这一切。

闫应元身中三箭,自知难以突围,拔刀刺胸跃入湖中。忽然有几双手把他拉了上来,那是敌军的。他被俘后,刘良佐抱着他就哭,闫应元告诉他不用来这套。博洛亲自劝降,闫应元骂不绝口,英勇就义。

在守城的八十一天中,清军二十万大军损失七万五千人,城内十万百姓全部牺牲。《江阴野史》称:有明之际士林无羞恶之心……独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想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致拱手献人矣……

他们为了自身的尊严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他们的血不会白流!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当时各个阶层的反清力量,掀起更大规模的反剃发斗争,更为华夏民族精神添上了浓重一笔,令后来人扼腕,感慨万千。

选自《华商报》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