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御医,咱们得先弄清楚到底什么叫御医。御医和太医可不是一回事,实际上,真正的御医是很少的,掰着指头就能算出来。太医一开始是个官职,最早出现在秦代。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到了清代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要想成御医得花10年时间
清代的皇家医院叫做太医院,凡是在这上班的都叫太医,而御医则是太医的高级职称,当时太医院里有百十来号工作人员,他们分为四等,只有第一等的才能称得上御医,人数也不多,加上院长、副院长,一共才有16位。第二等的大夫叫做“吏目”,第三等的叫“医士”,前三等都能独立看病,有处方权。最有意思的是第四等,这个名称和咱们现在的名称一样,叫做医生,但是那时候的医生可不能给人开药,所谓生,就是学生的意思,那时候的医生相当于现在的实习大夫,还在学习阶段呢。
清代的太医院分科已经很细了,像妇科、眼科、骨科等等那时候都有了。顺治的时候,皇上设立了御药房,归内务府管理,负责药品的采买、制作和储备。同时太医院还要派太医在此轮流值班,负责皇上、妃子以及宫廷里各种工作人员的健康工作。
皇家的私人医生给皇上看病,这个职业是既风光又赚钱,可是风光的背后,这些御医又付出了多少汗水呢?有句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成为御医要花多长时间呢?
在中国古代,要想给皇上看病那也是难上加难。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清朝的太医院就是培养御医的摇篮,但是想进这个摇篮,还得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条,得有个能说得上话的官员推荐您;第二条,得有太医院里的医官给您作担保;第三条,要通过主考官的面试。具备这三条,才有资格走进太医院的大门。进了太医院,就成了最低等的“医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学习的课本主要是《内经》、《本草纲目》等相关的医书,就这样寒窗苦读3年之后,由教育部门的领导亲自主持考试,考过了就升级成_-等大夫一一医士,考不过回去接着学,可要是连续3年都考不过,那就打铺盖卷儿回家种地吧。然而,成为医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御医还得接着进步。清朝的御医在进宫之前,需要在太医院工作6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并且3年一个小考试,5年一个大考试,经过这样的风风雨雨才有资格人选御医,然而,御医的竞争者还不仅仅来自太医院内部,各省的官员也可能会推荐上来一些名医,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御医,最少也得花上10年的时间。
皇上吃药保护措施多
皇家的私人医院——太医院所有的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目的只有一个:保护皇室贵族们的安康。一般大夫是最让人相信的,但到了宫廷,就是亲哥们之间也要互相防备。那么皇上在吃药的时候,又有哪些保护措施呢?
这皇上生病吃药也得多留一个心眼,尤其是先秦时期,天下大乱,用什么招数的都有,保不齐就有想用药害死皇上的。这时候皇上要吃药,都先让大臣品尝一下,确保没有毒性自己才吃。东汉的时候,这个差事还专门设了官职,叫做尝药官。这些人的工作内容只有一项:吃药。皇上吃一碗,他就得吃小半碗,没有发生问题,这药才能呈贡给皇上,这种制度在以后历代都一直延续着。尝药官的工作看上去挺简单的,但实际上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工作。是药三分毒,没病也得吃药,这不是找病嘛。清朝的时候,负责尝药还不只是一个人,凡是参与煎药的,都得喝上几口,喝完了把药汁倒在银盘子里,等到用的时候再热。等到皇上喝药的时候,这点药还得盛在两个碗里,一碗给院长、御医喝,另一碗盖上御药谨封的大印,端给皇上,然后详细地记录用药的时间、剂量等等。不知道每回皇上吃药,这御医是不是得开三四个人的药量,要不然不够喝呀。
除了御医,这药材也特别关键。明朝的时候,上贡药品的来源都是各地进贡的地道药材,中央对各地的药材每年征收一次。对产药材的地方,朝廷都规定了进贡标准,必须按时按量上缴。明朝的宦官当道也体现在医疗方面,御药房不是归御医、太医院管,而是归太监管。这些太监手上有一枚御药房的大印,凡是药物的领取、调用都要有大印为证。同时御药房里所有的药品清单、药物的进出记录都要定期地清查记录在册,然后送到礼部存档,一旦发生什么意外,这些记录就是追究责任的依据。像拿药这种平常的环节也都有严格的规矩,不允许出半点儿差错。
太医院里也有女大夫
在人们的印象里,这些神秘的御医好像都是男的,但是皇帝的后宫女性居多,看病的时候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么,太医院有没有女大夫呢?
关于女大夫为皇室服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
那个时候为皇后、公主看病专门有女医生,在汉代的资料记载中,我国第一个女医生叫做义,这个人是自学成才,非常的有名,后来在汉武帝时期被皇家看中了,成了一名女御医,专门给皇太后看病。
明朝初期的时候,专门负责后宫医药的也都是女医官,当时对她们管理也是很严格,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女医生进宫看病必须体检,这个体检还不是检查有病没病,而是检查是否怀孕。关于这个规矩的由来还有一小段故事,话说在慈圣皇太后时期,这太后得了眼病,就让一个女大夫进宫看病,因为治疗效果不错,太后就把这大夫留在了宫里。当时这女大夫已经怀孕了,为了贪图太后的奖赏,她自个就把这事偷偷地瞒住了。后来孩子出生,这女大夫竟然把刚出生的孩子淹死了,太后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本来论罪这女大夫是应该被处死的,但是太后念她治病有功,也就没有杀她。这件事过后,宫里就立下了验身的规矩。
专门给后宫设立的医疗机构还有安乐房、月子房。安乐房里又有个安乐堂,听名字就知道,这安乐堂就跟现在的养老院似的,这是专门安置老年嫔妃的地方。宫里的嫔妃年纪大了、病也多了,就会被送到安乐堂休养,如果身体状况十分差,已经没得救了,就会送到浣衣局,这里就算是后宫嫔妃的最后一站了,死了以后在西直门外的净乐堂火化。
明朝对于后宫嫔妃的生育、皇家香火的传递更是重视,专门设立了月子房,这就是嫔妃生孩子时候的疗养院。还有一群女大夫负责照料产妇的身体,她们不仅要精通医术,还得知道生产后的妃子该怎么保养,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有什么禁忌等等,反正是集产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于一身,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这群女医生对王室的传宗接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伴君如伴虎,不管是男医生还是女大夫,他们在为皇家服务的同时,也用他们高超的医术、辛勤的工作,为封建皇权的稳定、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