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三年的“食谱”

 
困难三年的“食谱”
2016-12-16 09:07:20 /故事大全

1959、1960、1961这三年,全国遭受了天灾加人祸的袭击,经受了一场难忘的经济困难。那时候在“一大二公”的号召下,劳动所得非劳动者支配。生产积极性极低,城乡老百姓都为衣食而担忧。于是,“食品专家”比曹丕“画饼充饥”还要聪明,创造了不少欺人自欺的食品,如:

双蒸饭把煮熟的饭,加少量水再蒸,使米饭粒更膨胀,盛起来似乎大碗了,其实质没有变,浪费了柴火。

西施粉它的原料是海草,磨碎后加入适量米浆蒸成片状,然后切丝,虽可食,但并不充饥。

禾草包把稻秸粉碎后加入适量面粉,和匀后蒸成包子。其馅料则用一些柑桔皮捣烂,加入一些甜味素(糖精)而成。由于有了馅料,禾草包才勉强可以下咽,否则其粗涩味难以入口。

小球藻在露天的水池里,放一些种藻,在太阳光合作用下繁殖,叫小球藻。推广的人说很有营养,但产量不高,无从认证。

人造肉精名字很好听,制造也容易,和造红茶菌一样,在一些容器里,放一些茶水和少量人尿,让它发酵,几天后便在液体面上浮出一块1-2毫米厚的片状菌块,这就是“人造肉精”,敢吃它的人并不多。

咸雪条(冰棍)当年曾生市长就在大会上说过“明年不要再吃成雪条了”(大意,不是原话)。由于缺糖,又要在盛夏天给市民一些清凉食品,只能供应成雪条了。

争野菜这个名字不贴切,而是多人争到郊区摘可食的野菜,如白花菜、鸡屎藤、野苋菜、九干菜等,要有收获,必须起早。

还有一些代用品,如蕉芋,根、叶都可吃的甜菜等等,都因缺粮而大派用场。直到1962年以后,刘少奇主席推行“三自一包”(给农民自留地、由农民自主种植、开放自由市场和包产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提高,产品逐渐丰富,再不必“瓜菜代”了。

选自《杂文选刊》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自杀前的奇遇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