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野餐的兴起是受西方影响,其实也不尽然。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狩猎之举;捕获到的动物,就地宰杀,烹炙而食之,谓之野味,这实际上就是野餐的一种。
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现实不满,思想又受玄学影响,越来越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野餐的形式开始多样化。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就是众人沿溪水而坐,把酒杯盛酒放在水里漂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据《续齐谐记》记恶尚书郎束皙的考证,流觞曲水起源于周公建成洛邑之时,不知是否可靠。不过是晋代特别流行。南朝时,“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成为一种节令时俗。
陆地郊游,要随带炊具、餐具就比较困难,但那些雅人高士仍会想出办法。高濂《遵生八笺》中写到溪山逸游用的提盒和提灯,就是专供野餐的用具。提盒像一支小橱,内放杯筷酒壶之类,上面分数格,或每格六碟,或每格四碟,置果肴酒菜,可供六人之需。提炉形式如提盒,分上下两格。上层大盛炭备用,下层放一锅炉,可烹茶暖酒,旁有一锅,可煮粥供客。借助于这种提盒和提炉,就可以“邀朋郊外踏青,载酒湖头垂钓”了。
选自《老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