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成了日本的“败家子”

 
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成了日本的“败家子”
2016-12-16 09:23:55 /故事大全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大胜实力强于自己的中国北洋水师,成为日本人的骄傲。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40多年后,日本海军却成了日本人的“败家子”,帮了中国抗战的大忙。

日本海军与陆军的纠葛

明治维新时期,维新的主力军是萨摩藩和长洲藩两大藩阀,日本新式军队也是以这两大藩阀的军队为基础建立的,萨摩成为海军,长洲成为陆军。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没有议会,也没有宪法,完全是藩阀政治,因此萨摩和长洲拥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形成了两大派系。由于海军和陆军都要消耗资源,两派为争夺钢铁、石油等战略资源矛盾激烈,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由于日本海军学习英国,而陆军则效法德国和法国,发展的路线迥然不同。反映在政治外交的战略层面,就是陆军亲德意、海军亲英美。陆军要加入轴心国,海军则主张同英美妥协。后来陆军占了上风,打压海军,并在中国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整个东北。但陆军与海军的冲突仍在继续,陆军主张“北进”,与苏联作战;而海军主张“南进”,与英美抗衡。虽然后来上台的东条英机代表陆军利益,且名义上有权掌控海陆两军,但控制财政部门的却是海军派,国家财政资源的分配明显地向海军倾斜,基本处于海军吃肉、陆军啃骨头的状态。

例如日本陆军的配给伙食只有饭团和泡菜、咸菜,糖和盐都很少,奶糖和罐头肉更是难得一见,作战部队往往口粮不足,断粮是家常便饭,所以养成了喜欢抢劫的“优良”传统;而海军的日常配给有日式的白饭、米酒、海苔、蒸蛋、味噌汤、生鱼片和新鲜蔬菜,还有按照汤、鱼、肉次序上菜的西式全餐,舰上的菜色随军舰的大小各异,军舰越大菜色越好。

陆军和海军的这种纠葛,导致了日本贯穿二战始终的摇摆政策,战略重心在陆军和海军之间来回转移,一会要北进,一会又要南下,分散了有限的资源和战力,最终既没能征服中国,也没能战胜美国和苏联。

陆军的钢铁都被海军抢去了

客观地讲,当时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充其量只是三流水平,也就能欺负亚洲落后的农业国家。二战中,日本陆军的标配是三八大盖,其最大缺点是射速慢,但消耗的子弹少。为了省钢,日军的迫击炮很少,坦克只用轻型的,实战中最重的不到苏联T-34的一半;飞机皮薄得很,一旦被击中,顷刻就爆炸,飞行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到最后有经验的飞行员死光了,只能让高中生去充数。

那么钱和钢都去哪里了呢?答案就是被海军拿走了。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舰只的总吨位就达到了150多万吨,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一艘就有7万多吨,而动辄两三万吨的航母也造了20多艘。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就显得有些惨不忍睹了,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坦克总数只有5000多辆,所用钢材总共只有5万多吨。

最后陆军被逼急了,到处收集废铜烂铁造军火,在日本国内,老百姓的铁栅栏和铜质马桶都被搜刮走了;在中国占领区也是一样,相信看过《四世同堂》的人都记得北平城里那些被偷走的铜和铁的门环。但即便如此,陆军的弹药还是不够用。一个日本步兵在侵华战争初期只携带100颗子弹,而到了后期往往只有20颗子弹,以至于中国军队经常缴获了日本的枪支,却没有弹药可用。

钢铁的奇缺限制了日军卡车、火炮、坦克和迫击炮等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弹药的严重不足,使得日本陆军的重火力受到很大限制,这就给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创造了组织会战的机会。例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就是因为缺少重火力特别是坦克,才会进攻受阻以致被包围,并在对峙20余天后,被中国守军凭借手榴弹和汉阳造赶出了台儿庄。

在攻陷南京和徐州会战之后,日本军部也是因为补给吃力,而拟定休整一年再进攻武汉;在1938年的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之所以一直同中国军队对峙,直到1944年才发动豫湘桂战役,武器弹药的不足是重要原因。

陆军计划被海军打乱

1937年以前,日本侵华的战略计划是从北往南征服中国,并没有打算立刻进攻上海和南京。但急于争功的海军却提出了“速胜论”,也就是通过占领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来击垮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这实质上是要打破从北往南的既定计划。如果成功了,那么海军及其陆战队便可以此邀功。于是日本海军便在上海制造摩擦,挑起了淞沪会战。实际上,当时蒋介石并未做好对日本全面开战的准备,对于远在东北和华北的战事并不上心,而是寄希望于西方大国介入调停,赔些银子了事。但海军寻衅上海的举动却触动了蒋介石的敏感神经,因为那里是他的经济命脉所在,而且与首都近在咫尺。于是他调集了70万兵力,跟日本人动了真格的。

这显然出乎了日本海军的意料,仅凭其陆战队已经解决不了上海的事端,于是捅了马蜂窝的海军又把球踢给了陆军,迫使后者从本土、华北甚至台湾调兵到上海进行会战。这就改变了日军“由北往南打”的计划,侵华的主攻线路变成了“由东向西打”。上海和南京的沦陷虽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但同时也坚定了其抗战决心。从战略上这也正好使得国军可以“边打边撤”,实现“以空间换时间”。

1941年,失去对手的海军又轻举妄动,偷袭珍珠港。美国的参战使日本在东南亚的军事压力骤然增大,迫使陆军不断地将在中国的精锐部队和战争物资调往东南亚。到战争后期,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区只有不到15%的兵力,而且大多是三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或者是新组建而成的部队,战斗力极弱。这也就是自珍珠港事件后至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军迟迟无力在中国发动过去那种大规模进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在二战中的中国战场上,日本陆军同海军的这种相互掣肘直接导致了一个双输的结果。海军抢夺了陆军的大量资源,也打乱了其战略安排,不但没有配合日本在华的陆军,还做了很多拆台的事,这对资源本就贫乏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选自《大科技》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篇:天天节日
下一篇:青花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