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有不少是远古人类与天灾作抗争的缩影。如“女娲补天”,补的正是“天崩”(久雨成洪灾)。古时民间还定于正月二十前后为“天穿节”或“天穿日”,纪念女娲。而“后羿射日”与“夸父追日”,则反映出远古先民对战胜旱灾的一种渴望。后羿与夸父,其实是远古先民塑造的两个抗旱英雄。
据古籍记载与考古显示:旱灾与水灾、地震、瘟疫并列为远古常见的四大天灾。《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所载的“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虽采用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酷热大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面对天灾大抵只能坐以待毙。于是,便塑造出两个抗旱英雄,让一人去射日,另一个则去追日兴师问罪。这种跟旱灾抗争的美好愿望,最终演变成“后羿射日”与“夸父追日”两大神话传说。
后羿作为传说中的一名神射手,曾射击过危害人类的风神与水神。《淮南子》有载:“风伯坏人屋舍,羿射中其膝。”《天问》则云:“河伯溺杀人,羿射其左目。”但民间流传更广的则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天问》王注引古本《淮南子》)这则射日神话,集中反映着远古先民的抗旱斗争。远古人类简单地认为旱灾的原因便是烈日当空,“旱之言悍也,阳骄蹇所致也”,即太阳是造成旱灾的根源。古人造出的“旱”字从“日”,也表明这一观念。既是日所为,便富有想象力地让后羿去射之。
另一远古抗旱英雄夸父追日,则被一些古籍曲解成不自量力的滑稽可笑之举。《山海经》即言:“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若“夸父追日”纯属类似当今的探险或挑战极限,似乎不太合乎古代神话特征。远古人类囿于其主客观条件,不可能为讽刺某一现象而去创作神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夸父并不是为贪玩而去追日,他追日的目的是为打击旱灾的炮制者——太阳,意欲根除旱灾。
“后羿射日”与“夸父追日”中塑造的两个抗旱英雄,不能不说是远古先民抗击旱灾的幻想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