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时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
虽说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怎么样,在艺术上却是一位极其卓越的书画家。由于他的倡导,翰林院专门设立了“图画院”。山东诸城人张择端,才得以接近皇室,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本来,所谓“院体画”都是描绘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贵族和士大夫生活。张择端恰恰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呕心沥血、独辟蹊径,终于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的首位鉴赏者和收藏家,当然是赵佶。皇帝高兴坏了,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加盖了双龙小印章。
徽钦时代的汴梁城,已经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户口百万,商铺林立,到处都是勾栏等娱乐场所,甚至还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超过了《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任何一部描绘人物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大段落,按照展开的次序,首先是汴京郊外的景物,接着是大桥及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三厘米,小者如豆粒,虽说人物形体微小,个个毫纤毕现,极富情趣。这种大手笔,很少有人能模仿。据说,张大千是制作赝品的高手,他故意在伪作上留下破绽,以免谬种流传。其中一张,破绽在小鸟身上,虽说非常隐秘,却骗不了明眼人。小鸟的身体比两道瓦脊还宽。显然,与真实相悖。
每幅名画都暗藏着不可告人的玄机,似乎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缺少了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马匹,往往用毛驴和黄牛代替,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国穷,尤其文人皇帝赵匡胤,一开国,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于是,赵宋朝廷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同书也说及辽与金决战时不失去战马之来源关系极为重大。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缺少情景迫切。马匹原来也可以在华中繁殖,只是受当地农业经济的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瘠劣。”
想不到,张择端现实主义的画风,竟向千年之后,泄露了北宋王朝的军事机密。
选自《中年读者》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