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得到情报,苏联年轻的火炮设计师列昂采夫主持的一家研究所,在研制“喀秋莎”火箭炮方面取得突破。
纳粹德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喀秋莎”弄到手。为此,纳粹情报部门制定代号“天狼星”的计划。
德国驻苏联使馆武官处四处活动,获得列昂采夫研究所的人员名单。经过研究,他们发现,研究所的看门人,是一个白俄流亡将军的侄子。德国人轻易就把他发展成间谍,让他在晚上溜进列昂采夫办公室,窃取了“喀秋莎”设计图,进行拍照,再将胶卷送到德国使馆武官处。
盗取图纸成功后,纳粹情报部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下令,要求武官处把胶卷火速送到柏林。
携带绝密胶卷的德国情报人员,还没有离开苏联,行李便被小偷席卷一空。
纳粹德国第一次盗窃“喀秋莎”的计划,就这样功亏一篑。
意外失手后,希特勒指示纳粹情报机构,继续伺机窃取“喀秋莎”。
1941年,列昂采夫前往莫斯科,参加“喀秋莎”的实验工作。
在火车上,列昂采夫无意中听到旁边两名妇女,正在谈论他认识的列宁格勒工学院的谢尔盖·祖波夫教授,于是,主动过去打招呼。
交谈中,列昂采夫得知其中一位老夫人,是祖波夫教授的夫人,另一位是莫斯科一家歌舞团的歌手娜塔丽。
车到莫斯科,列昂采夫与两位女士相约,日后再见。
列昂采夫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两个人,就是盖世太保的间谍。这次火车上的“巧遇”,也是盖世太保的精心安排。
不久,这种火炮正式定型。
斯大林亲自下令,将其列装,定名为BM—13型火箭炮,就是被苏军前线官兵亲切称为“喀秋莎”的新型火箭炮。
就在这时,纳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列昂采夫主动要求到前线,检验“喀秋莎”的实战效果。
几天后,列昂采夫被安排到前线某炮兵旅参加实战。
出发前不久,列昂采夫再次与“教授夫人不期而遇”。交谈中,“教授夫人”关怀地问列昂采夫,要去什么地方。列昂采夫毫无戒备地把目的地告诉了她。
在盖世太保的策划下,娜塔丽所在的歌舞团,来到前线“慰问官兵”。但是,娜塔丽并未发现列昂采夫的行踪。
有一次,在晚会上,一位喝多了的苏军中尉,无意中吐露列昂采夫的行踪。
不久,一支自称来自伊万诺沃州的五人“慰问团”,来到前线。“慰问团”为首的是一个叫彼得罗夫的人。其实,他就是盖世太保的老牌间谍彼得罗涅斯库。一战时,他成功绑架敌方潜艇设计师。此次,在党卫军领袖希姆莱的授意下,彼得罗涅斯库专程从柏林潜入苏联,打算故伎重演,将列昂采夫绑架到德国。
为了配合绑架行动,纳粹情报机构命令潜伏在莫斯科的德国间谍,冒充苏军领导机关给前线炮兵旅发电报,告诉他们,将有一支“慰问团”到前线进行“慰问”。随即,彼得罗涅斯库等人由德军飞机空投到苏德前线附近的一个铁路中转站。几天后,“慰问团”出现在列昂采夫所在的部队。当晚,部队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列昂采夫前来观看。
当彼得罗涅斯库得知列昂采夫要下到前方的炮兵营时,要求旅长允许他们搭列昂采夫的汽车,到前线去。旅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途中,彼得罗涅斯库等人干掉司机及随行警卫,并用麻药麻倒列昂采夫。
按照事先的计划,一旦绑架得手,彼得罗涅斯库赶到距苏军炮兵旅部十几公里的一个废弃机场。在那儿,会有一架德国运输机,把他们接回德国。
当彼得罗涅斯库一行赶到那里,等待他们的不是盖世太保,而是荷枪实弹的苏军。
原来,几天前,苏军在莫斯科附近,击落一架德军飞机。从德国飞行员和间谍的尸体上,苏联反间谍人员发现一个密写的小本子。
经过技术人员分析,完全破译了“天狼星”计划,结果,苏联人上演了守株待兔的好戏。
选自《镜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