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这是古人几千年的梦想。但官饭真那么好吃吗?从资料看,至少在清代就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平民当官不易,虽有科举,但考上功名,还要等职位空缺,机会极少。就算通过殿试,一般也是进翰林院坐冷板凳,每3年还要末位淘汰,曾国藩当年就差点儿被淘汰掉。
其次,当了官,收入也很低,清代七品官年薪45两,米22.5石,和骑兵相当,且百年没涨工资,但能享受“福利分房”。九品官给房3间,也是个小四合院。
第三,办公条件极差,所谓“官不修衙”,当官总在流动,谁也不愿给后人栽树,所以清末时机关房屋大多破败。
第四,上班是个苦差事,清代家法甚严,早朝安排在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无故缺勤是大不敬,缺一天打20小板,凑够35天判一年徒刑。清制汉人非功不得住内城,大臣们只能早起床,赶着去上班。明代北京尚有路灯,魏忠贤时以防火为名取缔了。路黑难行,为防备摔伤,下层官员只好等在东华门外,因大官上朝有牛角灯,可跟在后面,借它的光亮上朝。
第五,平时没休息日,只是每年春节前后休一个月,好在下班时间较早,冬天是下午三点。夏天是下午四点,中间有午休,时间安排较宽松,有时能一直休到下班。早朝后,皇帝会请重要官员吃午饭,即“退食”,退食后的时间较闲散,很多人用来看书写作,因此出了不少“退食录”,都是上班时间干的私活。但真进了内阁,就没这么舒服了,皇帝晚上会召见,此外还要值宿。历代内阁对此深恶痛绝,常托病请假,宋代多借口肚子疼,所以值班手册又叫“害肚历”,明代多借口感风,值班手册被戏称“感风簿”,清代则多借口“感冒”,意思是感风已经“冒”出来了,不休息不成。由于常用,感冒居然替代了感风,成了疾病的正名。
明清皇帝对官员很苛刻,对奴才却宽松,清代高级太监都是上半天班,休一天半,比大臣舒服多了。除收入低、工作累、没休假外,官员压力还很大,比如奏折不能写错字,举止要合礼仪,工作出错还会受重罚,如此不近人情,谁还当官呢?
清廷注重“家法”,制度建设上过于理想化,与现实脱节,表面上看很严谨,但实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贯彻不下去。据统计,清代官员的总贪污额,约等于薪金收入的14倍至22倍,皇帝不发钱,官员们只能自己找补,不仅败坏了风气,办事效率也大大下降。清末曾国藩剿灭捻军,军费报销居然成了难事,因为户部没见贿赂,不肯通融,只能约定交纳8万两白银的“部费”。曾国藩一气之下奏请皇上特批军费免审核,直接报销。但人在官场,不能不遵守潜规则,曾国藩特别声明,审核虽免,但约定好的8万两贿赂照交不误,对此,连皇帝都只能假装看不见。
选自《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