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街区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它拥有250多年的历史,藏品600多万件。可以说,这是一座属于全人类的文明宝库,也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历史见证。
源于一个人的收藏
大英博物馆又称国立历史、考古、艺术及民俗学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一起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然而,如此名闻世界的博物馆却起源于一个人的收藏,这个人就是汉斯·斯隆爵士。汉斯·斯隆1660年出生在英国奇里雷镇,他通过投资生产提炼抗疟疾特效药──奎宁的原料而积累了大笔财富。
斯隆酷爱收藏。有一年在到牙买加为英国总督看病途中收集了很多动植物标本。有钱以后,他买下老友威廉姆·库尔腾的遗产,其中不乏自然标本、古代货币和徽章。德国医生卡姆菲尔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的医官,藏品包括印章、绘画和漆器等,这些来自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的文物悉数被斯隆收入囊中。此外,他还收藏了文艺复兴以来许多艺术大师的素描作品。他的藏品为大英博物馆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开馆。最初必须是中产阶级以上者方可入内参观,这与斯隆“将藏品公之于众”的遗愿大相径庭。随着民众要求参观博物馆的呼声日益高涨,到了1805年,大英博物馆才终于对外开放。
藏品背后的罪恶
大英博物馆建成后,并没有在斯隆收藏的基础上止步不前,而是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引进自然标本、历史文物和艺术品。19世纪初,博物馆更是大手笔从法国人那里收购掠夺的埃及文物。
1798年,拿破仑率远征军入侵埃及,带去的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了很多珍贵文物,转手卖给了在那里的英国人。英国人将这些文物交给了大英博物馆。这批文物中有埃及石雕、木乃伊、护身符和人形棺材等,而最有价值的要数罗塞塔石碑(因为发现于罗塞塔而得名)。这块黑色花岗岩石碑高达1.12米,表面铭刻着埃及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记载公元前196年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颁布的法令。这些文字被英国有关部门公之于众后,法国学者商博良用了多年时间进行研究终于破译,为一门新学科──埃及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密室里的中国奇珍
然而,上述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9/10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见不到的。
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劫后重生
大英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受过磨难与创伤。1780年,伦敦发生骚乱,由于军队及时进驻,大英博物馆方免遭一劫。1933年,当纳粹分子在德国掌权后,大英博物馆管理者就预料到战争不可避免,于是抓紧转移藏品。他们在诺丁汉郡找到一所寄存博物馆藏品的房子。1939年8月23日,战争迫在眉睫,博物馆职员和志愿者被连夜叫起,他们冷静从容,动作异常快捷,仅头一天就有12吨文物被运走,到英德宣战时,大多数藏品都已安全撤离博物馆。剩下的一些文物,有的没经包装便装车,有的由于体积太大不能转移而被迫另想办法,来自夏洛特女王岛的图腾柱干脆被就地隐蔽在了博物馆的柱廊里面。战争期间,博物馆共遭到七枚高爆炸弹袭击,所幸均没有造成大的破坏。
1941年5月10日到11日博物馆受小型燃烧弹袭击,使得博物馆受到很大损伤。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大空袭过后,博物馆的管理者把已转移出去的文物二次转移到威斯特伍德的一座矿井中,那里的通风设备较好,也有足够的空间。二战结束后,大英博物馆开始全面复建。藏品陆续搬回“老家”。只是由于空袭中馆舍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许多分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修缮完毕,其中有两个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新开放。
选自《良友周报》
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