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其制法为熔铁铸瓦,状如蒸笼,断而为二,形如板瓦,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受券人与朝廷各执一半。
“铁券”上的信词最初时用丹砂填字,所以称为“丹书铁券”,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察,是勋章的雏形。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钱氏铁券,是唐昭宗李晔于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给钱(852—932年)的。
钱,唐末临安人,刚出生时,因为相貌异常丑陋,父母就想把他丢到井里淹死。婆婆心中不忍,就把他救了下来,因此,人们平日都叫他“婆留”。直至发迹后才改名与“留”同音的“”,叫作钱。
钱年轻时以贩私盐为生,后来吃粮当兵,由于打仗十分勇敢,逐渐做了将领,战功赫赫。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他为镇海、镇东两节度使,并赐以铁券。券上刻唐昭宗的诏书,诏书全文共333字,全部用黄金镶嵌。诏文主要褒奖钱削平那个自称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钱本来是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董昌僭称尊号,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反戈一击,擒董以献朝廷。
钱的这一举措使唐昭宗高兴得不得了。他在铁券上宣誓保证:哪怕长江、大河有干涸得像带子那么宽的时候,泰山、华山有变得只有拳头一样大的日子,但我却永记你的功绩,使你们钱氏一家世袭荣宠,永保富贵。今后如果你自身犯了大罪,可以免除九死;子孙犯罪,可以免除三死。若是犯了一般的罪行,有关部门不得追究。
据传,钱接受这个铁券时,被感动得哭了起来,他说:“我才46岁,就受皇上如此厚赏,恩重难报咧!”并以此谆谆教导自己的子孙:“要谨当日慎一日,诫子诫孙;不敢因此而累恩,不敢因此而贾祸。”
不久之后,唐朝灭亡,钱自己建立了吴越国,铁券即被供于祖庙。其后,赵匡胤平定割据政权,建立了北宋,钱之孙钱向宋纳土称臣,诏于开封居住。但铁券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
除了这块著名的钱氏铁券之外,宋、明两代也曾颁赐铁券。
赵匡胤在陈桥驿起兵“黄袍加身”后,让后周小皇帝柴宗训当了郑王,小皇帝后来被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发的第一道圣旨就是优待恭帝母子,赐柴氏铁券文书,保证柴宗训及其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他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这一招深得人心,宋朝很快巩固了政权。
此外,赵匡胤还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水浒传》里写到“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能衣食无忧,生活滋润。
洪武三年(15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获封公爵的有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6人,获封侯爵的有28人,他们均被赐予金书铁券。此后,朱元璋还陆续向新建立勋业或晋升了爵位的功臣颁赐铁券。
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在明代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功臣后裔获赐铁券。直到明代末年,刚即位的崇祯皇帝出于麻痹奸宦魏忠贤的目的,还给其侄子魏良卿等颁赐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差别。其一,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其二,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
尽管明代曾向功臣们颁赐过大批金书铁券,但留存至今的明代铁券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朱元璋在晚年便以谋逆等罪处决了李善长、蓝玉等一大批功臣,他们的铁券自然都被销毁;其次,明代实行犯罪数次抵销免死一次的制度,特别是仅免一死者,很容易失去铁券;再次,明代末年,很多世袭贵族遭受农民军毁灭性的打击,他们的家产荡然无存,其中应包括祖传的铁券。另外,清军入关后,曾收缴过前朝的铁券,也使一批明代铁券被毁。
选自《档案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