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会”是什么样?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
2016-12-16 09:56:25 /故事大全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是中国国家最高权力和行政监督机关,“政协”则是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古人有“提案”一说吗?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古代中国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这就是“朝会”。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级别的“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朝参”实际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了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形成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天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

古代“朝会”代表是些什么人

“集议”也分中央和地方,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与“人大”代表都是普选出来的不同,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并没有普通群众。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

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驻京大臣才有资格,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胃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恃殊阶展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是领俸禄的,实为“公务员”群体代表。

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刘弗陵(汉昭帝)当皇,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便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为主,表面看来是来自地方和基,层,实为学术界和富大的代表。虽然这些代表并没有代表性,但其素质要求并不低,要求必须敢说话,善表达;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和稀泥、当会油子,只会摁表决器和鼓掌的不行。

古代”两会”议案很难一致通过

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和查办。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议会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实在罕见。

古代最著名的二次“集议”是“盐铁会议”。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会上,60余名由相当于今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推举出来的地方和基层代表,与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驻京高级干部代表,进行面对而的激烈辩论。会议由时任丞相的闺千秋主持,重点议题是对汉武帝主政时期国家施政政策的得失,,进行讨论。

地方和基层代表们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除。桑弘羊涞得汉武帝的信任。曾统督中央财政近40午,是这些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对“贤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会议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废除全酮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打破国有公营的垄断。这次辩论表现出了不同治国理念的大碰撞,30年后学者桓宽根据这次“全代会尸的会议记录。整理出了著名的历史文献《盐铁论》。

董仲舒的“提案”在古代影响最大。

古代共商国是,除了“朝参“和”集议”这样的“两会”形式外,还有一种“谏议”制度。所谓“谏”本义就是规劝君主,谏议自然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谏议既有会议形式,也可个人约谈,有时还会与“集议”混在一起,但与“集议”明显不同的是,谏议多有“提案”。

西汉中早期皇帝都重视谏议制度的建设,汉武帝刘彻对“政协委员”十分重视,出现了不少出色的谏官。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学气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给双武帝的提案《举贤良对策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提案,提案的中心观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肯定,提案被采纳,儒家地位骤升,从此开始左右古代中国人的意识。

白居易当“谏官左拾“遗”最窝囊

古代谏官中,当得最窝囊的大概是中唐时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于元和三年(808年,)被唐宪宗李纯破格提拔为谏官左拾遗,当工了从八品的“副科级下部”。白居易当时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大事,小事都“建言”,李纯要提拔宠臣吐突承璀,他坚决反对,结果被李纯斥骂为“小臣不逊”,贬为江州司马,逐出京城。此后白居易再也没有为民请愿、仗义执言、上交提案的机会,只能写写《长恨歌》,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中作自我安慰。

宋代以后,谏议制度变成了摆设,元代干脆取消谏院。到明清时,古代中国的“两会”和谏议制度所散发出的民主精神几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炮甚至把持不同政见、反对给他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号的朝臣当场杖毙16人,另外134人被关进监狱。

选自《科技信息快报》347

所属专题:
如果您觉得本文或图片不错,请把它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搜索
 
 
广告
 
 
广告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 © 2012-2015 · 故事大全 SITEMAP站点地图-Foton Auman手机看故事 站点地图-Foton A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