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的一个后代在清代被封为“延恩侯”,并且一直世袭到清朝灭亡。
清朝入关之初,在如何对待明代皇室这一敏感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聪明。李自成军曾将崇祯帝暴尸三日,引起北京市民的极大反感。而清军一入北京,多尔衮立刻为崇祯帝隆重发丧,谕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这一举动令百姓大为感动,纷纷称颂多尔衮“仁慈”,对争取北方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亡国之主举行盛大葬礼,已属旷世之盛典,康熙皇帝又前后六次趋谒明太祖陵,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把在场的南京数万父老感动得流泪不止,江南的民心也因此得到安抚。
面子工程做得如此漂亮,但是内里上,清王朝对朱元璋的子孙毫不放过。为了防止人们拥戴朱氏后人造反,从清朝入关到康熙晚年,清政权把各地明代数百名宗室藩王诛戮殆尽,宁可错杀千人,绝不放过一个。
到了雍正年间,天下已经彻底太平。雍正皇帝又想起“受命之君”应该“礼遇”前代子孙,这样才能显示“兴灭继绝”之盛意,所以,他命人在天下访一个“合格”的朱氏后代,封以高官,来显示清王朝的宽宏大量。
经过几年寻找,礼部发现了一个合格人选,直隶正定知府朱之琏。朱之琏的祖父被清军俘虏,编入汉军,至他已经做了三代旗人,因为一直对大清恭顺忠诚,没有二心,所以前些年没有被杀掉。雍正大喜,遂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负责祭祀明代皇陵。天下臣民皆认为此举超越前代,有“上古遗风”,纷纷称赞圣朝之殊仁盛德。
从朱之琏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延恩侯,总共传了12代。这个侯爵与其他贵族不同,专靠朝廷赐给的几十顷祭田过活。他们没有根基,没有势力,为了防止人们借他的名头对清朝统治构成威胁,政府对他们的生活严格控制,除了春秋两季去祭扫十三陵外,不许进行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摆设,纯粹是社会生活圈子之外的人物。
过了几代之后,整个大清社会几乎都忘了他们的存在。虽然是朱元璋的后代,他们对保护祖陵并没有什么热情。因为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是花剩下的祭祀经费,所以历代延恩侯们总是本着少花钱少办事原则,祭扫活动“草草将事,若儿戏然,疑非朱氏血胤也”。
清朝灭亡之后,最后一个延恩侯朱爆勋仍然靠从溥仪小朝廷领取微薄的津贴过活。
延恩侯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1924年。原来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偶然在故纸堆中发现清代还有过一个这样的侯爵,遂起了好奇心,建议溥仪召见一次,看看这个朱元璋的子孙长得什么样。
1924年9月7日,大明王朝的最近子孙与大清王朝的最后继承人在紫禁城见面了。这一年延恩侯已经40多岁了,庄士敦记载他圆脸膛,身材魁梧,看上去憨厚老实,但显然文化程度不高。侯爷告诉庄士敦,他有两个小儿子,一个9岁,一个4岁。因为溥仪小朝廷津贴发放不及时,延恩侯生活已经十分困窘,甚至连官服也早就卖了:“我外面穿戴的这套官服,是为这次谒见特地借来的。”他掀起长袍让庄士敦看他里面的破烂衣服,“我这套衣服今晚就得还给人家。”几日后,庄士敦派仆人给延恩侯送了些礼物,仆人回来汇报,说延恩侯家确实已经非常穷困,几间房子已经东倒西歪了。
在这次召见之后不久,溥仪就被赶出了故宫,“惶惶逃往天津,陷入隐姓埋名和贫困潦倒的境地”,无力再顾及这个大清王朝的旧摆设,最后一个延恩侯从此也就在历史上消失,不知所踪了。
选自《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