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古钟去向之谜
苏州寒山寺以钟传名,到此游览的游客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张继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古钟。但现在寺中所悬的是清人陈夔龙所铸的铁钟和日本人所铸的一口铜钟,不但唐代张继诗中的唐钟早已不存在,就连明代所铸的铜钟也不知去向。
唐钟早已失传,明代本寂禅师重铸了一口巨钟,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载颇详。此钟声音洪亮,声闻十里,但此钟也已下落不明。一种传说认为,已流入日本。日本人士在国内访遍名刹古寺未获得,乃发起募捐,精工铸成青铜奶头钟两口,一口送至中国寒山寺,至今完好;一口则悬在日本馆山寺,并铭文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钟声,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当闻寺钟传入我帮(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齐往悬之。”由此掀起轩然大波,纷传日本浪人盗钟。
经络铜人下落之谜
早在二千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经络走行有了详细的描述,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把经络奉为至宝。
1026年,古代著名医学家王唯一发现针灸著作中有关脑穴的位置和说法与实际有很大偏差,于是千方百计想铸造几具铜人作教具以统一脑穴部位和说法,并写出了一部解说的书《铜人脑穴针灸图经》,次年,终于铸成两具。如今,一具在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掠走,至今还在日本,作为他们国家的国宝珍藏,另一具则已不知去向。
周王九鼎下落之谜
在奴隶社会,青铜器被赋予特殊含义,已不再是单纯的古代炊具,而是作为宴会或祭祀的“国家重器”,遂使青铜鼎在众多鼎中享有极高的地位,成了权力的象征。《史记》记载,西周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较低的士用三鼎,因此,九鼎成了至高无上王权的象征。
公元前604年,楚庄王在出征途中,故意把军队部署在周都洛阳附近,举行检阅以示力量。当时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问,楚王乘机向王孙满询问周国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大有夺取周室王权之意。这种侮辱行为触怒了王孙满,他毫不客气地回答说,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鼎的大小及轻重,你绝不该过问。秦昭王灭周第二年(公元前255年),把九鼎迁出洛阳,沉于彭城泗水,秦始皇二十八年,还曾派人打捞,终未获得。周王的九鼎去向也成了一个谜。
古铜镜透光之谜
上海博物馆收藏着两面透光镜,其中一面是西汉时的珍品,背面刻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当一束光线照射镜面而投影墙壁上时,墙上的光亮圈内出现了铜镜背面的图案和文字,古人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清代《金石索》中录有唐代透光镜一面,铭文曰“透光宝镜,仙传炼成”数字。后人注释:“迎日照之,八卦太极,光映素壁。”宋代《梦溪笔谈》中沈括记述:“世有透光镜,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在室壁上,了了分明。”为什么日光照着铜镜正面却反射出背面的花纹图字呢?沈括认为,透光效应的产生,是由于镜体厚薄不一而造成的,“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然而,对于奇异的透光镜,古人仍未弄清其中的原理。
近年来,一些科技工作者对古代透光镜进行了深入研究,其透光奥秘尚待科技工作者继续深入探究。
选自《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