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最贪财,恐怕非万历莫属。别看他在执政的48年间上朝没几次,在后宫里深居简出,懒惰懈怠,可对金钱却怀着情有独钟的感情,难怪手下人评价他是以“金钱珠玉为命脉”。
为了搜罗钱财,万历可谓绞尽脑汁。他首先把手伸向了离自己最近的太监。万历时常要求太监们给他钱财,并称之为“孝顺”。主子要财,奴才们哪有不给的道理,莫说是钱,就是命也得双手奉上。不过并不是每个太监都是有钱人,也有一些穷光蛋。哪个太监若拿不出规定数额的钱财,轻则被拷打,重则小命丢。每次给万历献钱财的日子,就成了太监们一段痛苦煎熬的记忆。
此外,在万历朝,贪污不算罪,被判刑和斩首的只能是那些穷酸者。当时,钱是万能的法宝。只要能大把大把地给皇帝送银子,天子什么事都能给你摆平,没准还会对这些“明事理”的臣子大加赞赏一番,说其懂得君臣之礼。皇帝如此贪财,身边的大臣不贪污如何生存?这真应了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君有多大胆,臣有多大产。
久而久之,万历已不满足于这些敛财的法子,感觉收得太少、太慢。为了能让钱来得更多、更快,也为了减轻太监们的“经济负担”,万历和太监们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决定找一个新的生钱之道。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最后一致认为开银矿和征税是不错的选择,老百姓有的是钱,一定要取之于民。万历拍板了这项国家政策,决定派遣心腹太监们到全国各地去征税和开银矿,并给了这些太监们先斩后奏之权,不受地方大员的管理,告诉他们要放开手脚干,“不畏人言”,一定要杀出一条生钱之路。于是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宫里的太监倾巢出动,纷纷到各地出任矿监、税监,为万历搜罗钱财。对于这个决策,万历是给予了厚望的,认为此举必能让自己私人金库的库存再创新高。
而这些矿监、税监一离开了皇宫,真如猛虎下山,气势非凡。他们相当于钦差大臣,那些地方大员不得不好吃好喝地招待这些瘟神,因为无论得罪哪一个,头上的乌纱帽都保不住。因此太监们所到之处,衣食住用行全是奢侈品,而这些也都是公款消费,均由地方官支付。各种孝敬自然也少不了,每天从早到晚更是歌舞喧嚣,推杯换盏,为了“钱途”,谁都想对这些皇帝身边的红人溜须拍马。
为了更好地在地方开展工作,太监们决定招纳一些“能干之士”作为政府的临时工,以震慑那些不服从管束的“刁民”。地痞流氓、村霸恶棍、盗窃犯等社会闲散人员很快成了太监们得力的爪牙。
国家政策有了,工作人员有了,下一步就要开展具体工作了。于是太监们每天领着自己的打手,四处寻觅生钱的机会。先说开矿,太监们开矿根本不需要什么地质勘探、看看某处是否有银矿,而是完全凭嘴一说。太监说哪里地下有矿,纵使上面是民房、坟墓也照拆照挖不误,一切都要为国家开发让路。老百姓要是想不被拆掉民房、不被挖掉坟墓,除了给太监们送银子外,没有其他办法。假使挖了半天都没有发现银矿,太监们还会要求当地老百姓赔偿损失,老百姓要是稍加理论,不是被打手们一顿拳打脚踢,就是被弄进大狱。
不仅如此,如碰到一个银矿挨着富商大户的家宅或产业,太监们还会给富商大户扣上“盗窃国家矿产”的罪名,不把富商大户折腾到倾家荡产绝不罢休。更有甚者,有的太监和打手竟然假借开矿,公然入室抢劫、调戏妇女。老百姓去官府告状,地方官哪敢管?曾有几个不信邪的官员给万历上过参劾太监们肆意妄为的折子,可结果不是被罚俸,就是被免职。以后,地方官也就对太监们的所作所为装聋作哑了,有皇帝撑腰,谁敢管?
对于税收,那就更不必说了。正所谓“税不必商”,不管是什么东西都要交税。舟有舟税,屋有屋税,纵使是米面盐鸡猪、耕牛骡子驴等也要交税,老百姓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要交税了。除了普通的征税外,这些税监们是雁过拔毛,不放过任何一个捞钱的机会,到处都设了征税关卡。当时在长江上航行一日,居然会经过五六处征税的站点。此外,即使是某地出现了天灾,征税也不能停。万历三十二年,江苏发生了水灾,税监曾给万历上了道折子,请求暂停征收米税。老百姓都没吃的了,生计都成了问题,哪有钱交税?可万历看后就是坚决不允许。不过为了体现他的些许“怜悯心”,决定象征性地略微减点征税额。足见这位皇帝是何等麻木不仁,除了钱,还是钱,爱钱如子。
通过开矿征税,万历大赚了一笔。从万历二十五年到万历三十三年,八年内,各地太监给万历进献了300万两矿税银。而进入太监们腰包的银子自然要多上十倍,“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毕竟他们当初被皇帝“压榨”得太厉害,也要补偿自己嘛,何况,谁不爱钱呢?
皇帝乐了,太监们乐了,可老百姓面对如此的吸髓饮血,“天下萧然”,怨声载道。万历的贪财、敛财,没有让其灭亡,算是幸运。然而他的后人却没他那么幸运。万历驾崩仅仅24年后,崇祯就不得不为祖父的贪婪暴虐埋单,身死国灭。
鲁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老百姓是很有忍耐力的,也是很善良、很天真的,只要有口吃的就不会造反闹事。可当统治者把老百姓逼到了无法生存的悬崖边上,那么等待他的就只有被推翻一条路。
选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3.7